中国新闻为什么总说“当前形势一片大好”?


最近读了关于中国经济的两则新闻报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则新闻出现在中国大陆的网站上。基本的信息是:中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第二则新闻出现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基本的信息是:情况在恶化。再一看,两条新闻报道的居然竟是同一个研究结果!那么究竟哪个是真的?读者自己去鉴别。

第一则新闻:当前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

中新社北京26日电 (记者 王永志)6日此间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上,厦门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课题组发布2010年春季预测报告称,今后数年,中国的经济可能难以保持2003-2007年的两位数增长。

  该课题组运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进行预测。预测显示,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实现9.13%的经济增速,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随着M2增速的下降,2011年增长率将回落到8.51%

  报告认为,中国要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上取得好的平衡,必须适当控制增长速度。因此,未来数年,将经济增长预期调整到9%左右,可能更为现实,也更为有利。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和经济学家王洛林、徐一帆、刘树成、贾康、李稻葵等认为,中新两所大学运用模型分析,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可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照系,且同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的预测也比较相近。

  与会学者同时认为,中国经济不忧增长较慢,而忧为增长而增长,当务之急是解决国民经济失衡、内外需失衡、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问题。

  为此,课题组提出三建议: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现有的扩张性政策不宜过急退出;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需多方着手,长期努力。



 

第二则新闻:中国成功保八却使经济结构恶化

 

韩咏红 北京

  由新中两地经济学者合作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0年春季预测报告昨天在北京发布。该课题组认为,200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超额实现了保八8%经济增长率)的年度经济目标,但是也导致既有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

  课题组也认为,今后无论出口或是投资都无法像过去一样,让中国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因此往后增长的唯一动力是结构调整。为此,政府有必要适当地控制增长速度,为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课题组并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13%。这个数字低于一般国内研究机构预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社科院的预测大约为9.5%,中国科学院近期的报告则说,今年的经济增速可望达到10%

  使用季度模型来预测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是本地经济学教授陈企业与陈抗在任职南洋理工大学期间,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预测方法,迄今已五年。

  二陈去年底转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任职,这份报告今年改以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厦大的名义发布。

  厦大经济学系教授龚敏昨天解释课题组对当前经济问题的看法时指出,2009年外部市场急速萎缩,迫使中国政府通过投资的急剧扩大来稳定经济增长。

  结果,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的拉动率达到历史高位的92.3%。相比之下,从1978年到200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平均只有36.7%

  她说,上述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与过去中国政府使用过的反危机政策基本一致,即以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通过国有银行创造信贷扩张,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制造业、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领域。



 

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政府支出中属于民生保障的份额没有很大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上涨,因而导致中国原有的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进一步凸显。

   对于政府退出机制或防范通胀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龚敏评估说,如果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5个百分点,将2010年的广义货币M2增速控 制在17%,并持续到2011年,模拟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将大幅减少,2009年仅能达到6.99%2011年是7.83%

  课题组因此建议,紧缩的货币政策力度不宜过强,否则将损害原有的经济复苏局面。

  新中两地学者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研究进行五年来,昨天是历年来出席者最多的一次。陈抗昨天在会后受访时形容,大家意见相当一致,都看到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持续,但也都没有找出新的增长点。

  他说,在1997年至2002年之间,中国也曾经出现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的情况,一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依靠外需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而今,外部的引擎拉不动了,投资则只有短期效应。

  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下降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国企改革,而今,中国并没有能够在短期内改变居民收入结构与提高消费的方法。

  陈抗在会上说,1997年国企改革的长远效应一直没得到重视。他以图表说明,1997年至2007年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1%;其中在1997年到2002年之间下降7.6%

  与此同时,企业与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基本等值上升,其中政府收入上涨在2002年以后仍持续。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下降最大的是工资收入。

陈抗提出,过去10年间,国企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减去了7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5000万个就业机会是在1997年至2002年间减去。这带来了居民工资收入的减少。

此外,中国在90年代末期开始,将银行存贷款利率差维持在3.5%左右的较高水平以保证银行的盈利,意味着居民为国有银行的改革提供补贴。再者,上市公司对股民分红,这些都导致了居民财产收入的下降。

坚持推进市场要素改革  至于如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课题组进行模拟后发现,如果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方法,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达到1990 年代的水平,政府在2010年与2011年必须拨出88783亿(人民币,下同,约18380亿新元)和98950亿元,这可以将2010年的居民 消费提高2.5%,不过只会有一次过的效应。

  陈抗因此认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不可能短期实现,也难以通过单一政策措施奏效。

  长期而言,中国应该坚持推进市场要素改革、提高工资并降低个人所得税、扶持中小企业以带动就业,推进政府职能从GDP为中心向提供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