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凯迪拉克另类电影营销


文/罗裕

12月来临,一年一度的贺岁片大战开打,《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

而在这背后,一场围绕电影营销的汽车营销大战早已硝烟弥漫。

《非诚勿扰》与斯巴鲁、《西风烈》与吉普、《玩命速递》与奥迪A8、《时尚先生》与凯迪拉克等等汽车电影营销的成功例子都曾给观影者留下深刻的正面品牌印象。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的汽车电影营销近年来确实进步不小。

此前,简单植入、商业赞助似乎是目前汽车品牌对中国电影的稚嫩合作方式,但植入后除了厂商的自我宣传、圈内人士善意的探讨与分享,对于更广泛受众的影响力却常常是苍白无力的。至于更多品牌简单的“硬插”在电影中,与情节、场面没有形成互动,车归车、主角归主角,换辆车一样不影响剧情,汽车文化中的风骨不能与电影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映衬,自然难以引发消费者的共鸣,那时的电影营销也最多是另一种很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广告片而已。

就汽车与电影营销的紧密度而言,凯迪拉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电影是凯迪拉克品牌文化中最显著的特质之一,从诞生起就随着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不断壮大,百年来,已经成为美国电影中的一种文化道具和精神图腾。作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体,从SIDI到最新的概念车型、总统座驾,凯迪拉克始终傲立科技潮头;凯迪拉克也与集艺术大成的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并且从好莱坞一直延续到中国。

拥有百年历史的凯迪拉克,它几乎是与美国好莱坞电影一起成长起来的美国文化符号。最直接的例子是,颇受世界观众喜爱各种美国大片中,几乎所有关于美国总统出现的相关桥段中,黑色加长凯迪拉克专车都会在威严的配乐中出现。很显然,总统情结是凯迪拉克在美国电影中的一个鲜明标签。

此外,凯迪拉克的一些划时代车型都会成为当红好莱坞大片中的主要车角色,如《教父》、《骇客帝国》、《逃出克隆岛》等,配合科幻、动作的主题,完美契合进电影的画面与情节之中。

除了出镜、担任车主角之外,在美国电影中,还有大量直接以凯迪拉克命名的影片,《The Solid Gold Cadillac》、《Cadillac Ranch》、《Cadillac Man》,《Pink Cadillac》、《Cadillac Records》……它们对多半与美国主流文化、审美直接相关,凯迪拉克在其中更是美国梦、自由、财富与成就及诸多精神财富的物化象征。

进入中国以来,从当年太庙的发布会到牵手中影集团战略合作,中国电影幕后越来越多的有着凯迪拉克的身影,去年的孔子和此次赵氏孤儿两部历史大片凯迪拉克都给与高度关注,载着主创人员巡游,也是对孔子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敬意(孔子巡游列国)。

笔者还观察到,凯迪拉克在对中国电影的支持中,更像是名另类者。

从07年尝试与中国电影合作到09年战略合作,凯迪拉克步步稳健而充满战略前瞻,每一步都是创举。

与中影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凯迪拉克积极参与电影界的大事件、大制作,新年伊始赞助历史巨制《孔子》首映礼;其后又宣布成为《建党伟业》首席商务合作伙伴,全程支持拍摄;再到参与赞助2010贺岁档影片《赵氏孤儿》首映礼。

中影集团经手的大片中,从前期题材策划、剧本、拍摄、制作、上映仪式等等全流程环节都有凯迪拉克出现的极好机会。

相比其他所谓电影营销的一次合作,凯迪拉克对电影的支持更纯粹些,选择的是战略合作,没有硬生生地品牌植入,没有广告画面的插入,凯迪拉克用更战略的眼光与中影合作,资助支持年轻导演创新,这些更文化层面的合作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美国品牌稳健而内敛的做事风格。

通过电影营销,凯迪拉克为物质文明高端的豪华车增加了一种更文化更纯粹的精神内涵,这种品牌塑造看似潜移默化,耗时很久,实际上是真正对品牌健康发展的有益范例。这在今天浮躁冒进的营销模式大环境中是难得的另类典范。

中国汽车电影营销目前还处于初期低级状态,凯迪拉克牵手奋进成长中的中影集团给出了一个整合营销的解决方案,但未来的中国荧幕中将怎样呈现汽车与电影的完美融合,如何提高中国汽车电影营销的整体水平,中国的汽车电影营销又将向着何种方向突破,唯有拭目以待了。
(by danieluo)

(独家供稿新浪汽车,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欢迎广大网友指正、赐教,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