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老(lǎo)鸹(wā)撒(sá)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多次出现秦人吃藿菜疙瘩汤的镜头,粗瓷大碗,热热乎乎,商鞅喝得稀里哗啦,就有人问,这霍菜疙瘩汤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疙瘩汤是我国北方常见的饭食,以蔬菜加面疙瘩加汤水煮成,因为清淡养胃,很多老人都比较喜欢这口,尤其是冬天,配上点小咸菜,喝一碗热腾腾的疙瘩汤,还是很惬意的。疙瘩汤在关中地区叫拌汤,也叫老鸹(wā)撒(sá)。拌汤,顾名思义,面粉和水搅拌后做的汤,老鸹,是乌鸦的俗称,但在关中方言中这个老鸹的鸹读成wā的音,撒这读sá,关中方言“头”的意思。顾名思义,老鸹撒(sá)就是乌鸦头。秦人性格粗犷,面疙瘩搅拌起来也比别地方的大,一边搅拌一边下锅,有时候还得用筷子把粘连的面夹断,因此看着面疙瘩是两头尖中间园的形状,像乌鸦的头,得名老鸹撒。说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秦人的想象力,还真有点苦中作乐的意思,一碗普通的疙瘩汤就搅拌出一点浪漫味道。

   疙瘩汤里的藿菜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两种说法,有人说藿菜就是藿菜;中国人最早食用的蔬菜之一,是豆类植物的嫩叶,《诗经》将野豌豆称作薇,也叫“巢菜”、“大巢菜”,所谓“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而藿是薇上生长的嫩叶,“皎皎白驹,食我场藿”,说的就是这藿菜,现在豌豆苗还被人用来凉拌或者涮火锅食用,十分鲜美。

  还有人说,那藿菜其实指的是灰藿菜,学名叫藜也叫灰灰菜,灰菜。证据就是现在的关中地区还喜欢用灰藿菜做拌汤,可没听过谁家用豌豆苗做拌汤的,这样看也是很有道理,毕竟秦人饭食上很多老传统沿用至今,霍菜疙瘩汤没准也是原汁原味。灰菜在历史上经常和藿菜并列,都是中原地带的人们最早食用的菜蔬,藜藿这词就是指粗劣的饭食,《韩非子·五蠹》中说过“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从这些记载中能看出,在春秋至战国贵族都吃肉,叫做肉食者,甭管是藿菜还是灰藿菜,吃藜藿这些绿色食品的都是老百姓。秦国当时贫困,从国君到臣民同甘共苦,喝过藿菜疙瘩汤,这才有了孝公励精图治,重用商鞅,最终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

   其实藿菜和灰菜都极有药用滋补价值。《寿亲养老新书》中有藿菜羹的做法,用藿菜和鲫鱼煮成羹,再加上点佐料调上点面成糊状,空腹喝下去,可以治疗老人脾胃气弱,饮食不多,羸瘦乏力。灰菜能够预防贫血,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防止消化道寄生虫、消除口臭,对中老年补钙也有一定作用。不过灰菜是感光植物,吃多了会引发日光性皮炎,因此不能食用过量,食用灰菜后要尽量避免日光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