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安全套异化中国性教育
杨于泽
据新华社11月30日电,在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成都市49中学向部分学生发放安全套,一些家长专门跑到学校质问此种做法。而教育专家说,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把性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了,家长应以平和的心态让孩子正确了解性知识。
其实,家长的担忧合乎情理,而所谓教育专家对性教育的意见,才可堪忧虑。西方性教育,包括性知识与性伦理两大基本内涵,两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某些教育专家以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性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性知识,所以将国内的中小学性教育等同于“让孩子正确了解性知识”,又将正确了解性知识等同于发放安全套,实际上是误人子弟。
现在国内移译的西方性学著作不少,其中片面讲性知识的鲜见,只要是严肃谈性的作品,就避不开性伦理这个话题,而且这往往是性学著作的深度所在。性生理体现人的动物性,而性伦理则反映性的社会性。让学生了解性知识,必须辅以性伦理教育,才能帮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对自己的性负责,做性的主人。
有些人以为西方性教育起步早,有自己的体系,就一定是先进和正确的,那可不一定。性教育在西方,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英国性教育很有一套,但未成年怀孕率一直高达4%以上,每年有三百万左右的未成年少女当妈妈。英国政府痛感问题严重,于是向未成年人发放避孕药具。但很多英国人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等于给未成年人过早发生性行为亮绿灯。
在中国,性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碎片化的,学校性教育等于性知识,社会性教育等于发放安全套。认真考究起来,我们的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商业化了。每到与性有关的日子和场合,宣传者、教育者就去找安全套公司拉赞助,或者安全套公司主动赞助上门,最后性教育只剩下安全套这么一个符号,丝毫没有价值意义。而以安全套为符号的所谓性教育,客观上只是一种性暗示。
教育是学校与家长共同的事业,性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必须与家长进行沟通,协调行动。在美国,学校教什么、如何教,是要有家长认可的。在中国社会,性观念总体保守,学校性教育时触禁忌,家长必须学会坦然面对。但中小学不是向传统观念、传统伦理发起冲击的前沿阵地,性教育老是耸动社会听闻,恐怕也不正常。对于社会性观念的相对保守性,我们不妨视之为一种合理价值,学校性教育应予尊重。
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的性教育不能被安全套公司灵魂附体,搞成教育搭台、安全套唱戏。借性教育之名,行安全套推广之实,那是不折不扣的商业噱头,它抽空性教育的内涵,尤其是对价值的消解。性教育、防艾滋教育应以教育为目的,有价值坚守。商业力量无孔不入,但性教育必须摆脱它的诱惑,正其名,有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