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军吴起,领兵打仗时一点也不讲究特权,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吴起靠自己的高尚人格去感动别人,别人自然就会为之卖命。而后者,也许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资治通鉴》的中说:“吴起为将,使士兵乐死。”这里,一个“乐”字,真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真是杀人不见血啊!
《说文解字》中对“德”是这样解释的:“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意思是说,“德”是一个“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概念,指的是内心的仁善修养和外在的惠爱行为。对个人来讲,“德”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是安身立命之本。对国家社稷来讲,修德能够德化天下,治国安邦,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维护统治的必需。
由此可以看出,“德”,作为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一开始就有着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体”,是目的,是安身立命之本,而另一方面是“用”,是手段,是维护统治的策略选择。前者是“修身养性之法”,后者是“君人南面之术”。韩非子说“上古竞于道德”。意思是说,道德本身就具有政治、事功的一面。修德,不是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养“浩然之气”,而是同“得天下”的政治抱负结合在一起,因此带有政治谋略的痕迹。它的潜规则就是:善有善报,得民心者得天下。即使不愿意去信善,也必须去这么做。在这里,道德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和手段。
《史记》中记载,周文王曾被商纣王软禁在朝歌长达十几年。他逃出魔爪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西岐以后,“阴修德行善”。修德行善本是光明正大之事,何以偷偷摸摸?太史公妙用一“阴”字,亦在点出其政治的方略。确实如此,做好人、办好事有时候也需要偷偷摸摸,否则别人就会说你拉拢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