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感动国歌歌词,最让人心潮澎湃,唱响的时候,不禁又被调控时下的舆论声打断。于是想到,宏观调控为什么要到楼市“最危险的时候”“被迫”发出吼声。
今年是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地震遗留的“后遗症”在全球气候反常的推动下一并爆发。泥石流、洪水、塌方……从1998年伟大的抗洪抢险到今日,大国经历无数大灾,而最让人难忘的镜头就是战士们用胸膛堵住决口,任由滔天洪水拍击侵袭。人墙、沙包、甚至用船体、楼体在堵住泛滥的洪水。以上提到的情境关键词是“堵”。堵是主动的行为,但确实被迫的行动。平湖秋月没人堵、曲水流觞没人去堵,这又是一个“被”的态度,“被”的形态。由此可以看到,政府在解决公共事务的做法上,存在几个惯性:
1 对灾害的预警和预防侦测能力还很落后;2 灾害面前缺乏疏导; 3 堵住问题的缺口,却堵不住源头。
联系到现今的房地产,北京、上海、深圳的楼市就如同一个个“堰塞湖”,早已高危,危及到社会底层、中间阶层,更危及到整个经济运行的层面。而二三线城市则又是一个个的“决口决堤”。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这些核心城市的周边辐射范围形成了“内涝”。以上的比喻可能并不恰当,但是也是作为当下楼市的一个写照。
如今,政府像对待洪水猛兽一般来对待楼市,期待挽救即将被压垮的80’一代,挽救一个没房住永远买不起房的群体,也挽救泛滥的市场。
于是,有几个问题
1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到最危急的时候才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2 大禹治水因疏导流芳百世。危急时候,政策吼声大些好,还是有效果的推动行为比较好?是不是该为“有钱的”找些红利的出路,为“没钱的”也找些出于社会责任的出路。
3 既然已经形成了“内涝”、“堰塞湖”,继续“堵”下去是不是无异于一场“赌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