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特征之二


清议:非农就业比例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工业化的本质是劳动效率的快速提升,而这种提升以从事低效率农业劳动的就业人口不断向高效率的非农劳动转移为重要标志,结果便是非农就业比例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比例关系。

 

日本的战后追赶型经济表明,该等正比例关系十分显著。在主要经济指标水平达到或者超过战前水平后,日本经济从1955年开始起飞。1955~1973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从1955年的41%下降到1975年的13.9%,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合计达到86%。

 

在非农就业比例与此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本消除之后,日本经济增长随即开始减速。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农业就业比例与第一产业占GDP比例已低无可低,使得追赶型经济失去了因就业转移所释放的劳动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后32年的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同样伴随着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的持续下降。1978~2009年,农业就业比例由70.53%持续降至38.09%,而非农就业比例由29.47%持续升至61.91%。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从0.36万亿元增长到33.54万亿元。

 


图:中国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比例(1978200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不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非一码事。与其他追赶型经济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体一致的情形不同,虽然国内农业就业比例在过去32年中累计下降了32.44个百分点,但人口城市化比例的同期升幅却只有28.67个百分点。毋庸置疑,如此城市化落伍于工业化的问题,主要是由现阶段自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人口收入水平长期低下导致的。

 

基于上述认识,有理由相信,较快地增加基层非农就业职工工资,消除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个特殊群体以及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羁绊,有助于加快国内城市化步伐,最终改变此前形成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居民最终消费比例下降的格局将得到扭转,加上非农就业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国内经济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局面。

 

无迹象表明国内非农就业比例持续提升的势头将在未来15~20年内彻底改变,而农业劳动效率与非农劳动效率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具备可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这也是总体看好未来15~20中国经济前景的主要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