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中国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所言的真正杰出人才,是国之栋梁,民族兴旺的基石。)

近日,看到一则信息:在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地方流行的“中国妈妈(Chinese Mom),成了贬义词。华裔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望子成龙心切。白人学生则认为中国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同学就如同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结果 Chinese Mom 就变成了一句讽刺性的调侃语。

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其实不单单是影响,而是“控制”,孩子成长过程中可选择的选项是极少的。中国这个大环境赋予了每个成长中的孩子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无法逃避的人生目标,当这些孩子一步一步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他一定是非常适应这个大环境的,被打上made in china标记,也就无法从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挣脱出来,所以:他们难以杰出!

而且由于目标是单一可见无法变更的,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几乎所有资源都被用来完成特定目标,所以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人格其实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在高端竞争的时候会变得相当明显。

其实中国有杰出人才的:杀人放火,投机钻营。收拾异己,算计同僚。

这样的人才不可谓不多矣。

中国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10月12号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文,坦陈为教育培养不出钱学森这样的“杰出人才”而“内疚”。人们发现这几乎是一个可笑的对比。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每年出去的才几十个人,回来却是大把的大师。而如今,海归每年一大把,他们又做了些什么。更为吊诡的是,钱学森的时代,国家一穷二白,科学家们愿意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和学术环境,回国建功立业,如今大学生、研究生、院士、教授多如牛毛,多数人却向往着到国外去。

人们于是把钱学森们称为“中国的脊梁”“民族英雄”,以此来表达对当下的知识分子的不满。而之前高锟获得诺贝尔奖,更是引来舆论对中国教育一片质疑,其中重要一点就在于,人们发现,得诺奖的几个华侨都是国外教育背景,其实钱学森这一代的顶级科学家不也都是清一色的国外教育背景么。

如果我们深究一些,就会发现其中的要害之处,学术获得大众的认可很少是因为学术本身,政治角度考量的学术价值似乎才是主要标准。人们一方面谴责中国没有大师,另一方面,从来不会给予大师们成长的环境。

学术界的乱象横生与这种大氛围极有关系,某些配不上院士的成了院士,配不上大师的成了大师,与此相比,一些皓首穷经枯灯黄卷的人却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某一天,因为某些需要,人们突然发现了他们的价值,于是,一个被遗忘的大师又产生了。

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不可谓不多,千秋万代名,寂寞身后事,总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