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恋——20年变迁记


 

 

在外人看来,我的故乡并不美,但那是我永远的情结。

那是湖南湘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三县市交界之处——三不管地带,如此就像一个没有爹娘的孩子,曾经是这样。

印象中的故乡是——高低起伏的小山岗被人称为粗米白菜包,包心是乡人尽心耕耘的成片的不大不小的农田,春天是绿油油的小麦,夏天是疯长的禾苗,秋天是金黄的稻谷,冬天是一垅垅白雪覆盖的萝卜白菜,蜿蜒曲折的小河流永远是清水叮咚鱼虾嘻戏,零星散布的几间低矮的砖瓦房恰似白菜包上几个芝麻点,每天天麻麻亮就有炊烟徐徐升起迎接日出的到来,星光下总有三五个人坐在地坪里边闲聊边干着手工活,几条坑坑洼洼的马路执著地伸向山外——20年前,我就是踩在这条马路离开了故乡去求学。

每年都回故乡,但妈一直戏说家就是我旅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都要在村口接我,每次都要执著地送我到路边乘车,一路上,淳厚的乡人总是此起彼伏高声问妈:“又送孩子啊。”妈总是笑呵呵大声回:“昨天回的,今天又要走了,不知几时能回。”我听着,感受着,次次都心口闷堵,眼泪打转,但踏向村外的脚步也更坚定。

这一次回故乡,是要办一些要紧事,心情也比较放松,在家住了三晚,再次仔细读了故乡一回。

厕纸变迁记得小时候乡人如厕先是用树枝,后是用竹片,后是用稻草条,后是用书报香烟等废纸,早几年开始用上了质量差的卫生纸,现在用的是有质量且论斤买的“恒安牌”卫生纸。

房屋变迁。20年了,过去低矮的茅草房,先是成了刷白的土砖瓦房,后是变成了未全粉刷的红砖房,如今都是装修漂亮的小楼房。家家都有水井,一按开关,水就哗啦啦流向水缸;家家都用上小型打米机。

燃料变迁。20年前,乡人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是上山打柴薪,山上是茅草也长不成,后来是有序地砍树枝烧,后来是用上了煤球,如今呢,柴只当是引火而已,大部分是用电,还有好多是液化气啊。

信息变迁。很早前,乡人与外界交流是写信,记得我在县城读高中写信回家,信在路上走了半个多月,还有一种方式是捎话,电报在那时是稀罕事;10年前开始有电话,我给父母装电话是1999年,花了1500元,妈兴奋地唠叨了好几年;4年前感觉电话不方便,很多在外的儿女为父母买了手机,老乡人一直拿着手机一直琢磨,这玩意线也没有,如何就能与几千里外的人打电话了?真奇怪!20年前没有电视机;15年前少数富裕的人家有了黑白机,噪音大,频道少;10年流行彩电,感谢长虹、TCL与创维彩电厂家,他们低价高质的电视开阔了乡人视野;5年前流行卫星接收器与有线电视;5年前开始有人在家装电脑上网了。6个月前,妈电话中问我:儿啊,听说今年毛主席生日那天武广线就开通了,你回家就只要2小时了,知道不?

环境变迁。5年前,家乡开始大修路,那坑坑洼洼的马路全变成了水泥路,路标也很醒目;路上的车子真多,但少了灰尘;现在是村村通水泥路,一直修到每家每户的地坪里;乡人大量反房屋建到了公路边,都是小洋楼加门面;这次回家还发现,清澈的小河一去不复返了,河沟窄了深了,垃圾堆满了,河水黄黑了。更没想到的是,昔日无人关注的小山沟,现在成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区域,也是我本次回家要办的一桩要事——家乡将被征收,建世界温泉度假区,我们那地方是天然温泉,地热水冒出来有90多度,村里正在忙土地登记到户,爸叫我回去参与这事。

城市变迁。原来的干净秀气的湘乡小县城,如今规划的疆域是过去的5倍了,街道也是以前的2倍宽了,我找不到原来的路;全城正在大搞土木建设,高楼有了,房价涨到了2000元/平方,灰尘铺天盖地,施工机器声响彻云霄。政府办公地分散了,散布在东南西北不同的残旧的门市中;政府办公也一改往日的门难进脸难看,变得可怕的更开放、随意与人性化——办事的可以进入公职人员办公地,平坐办事,任意谈判扯蛋;办事手续不全,一个电话找到熟人,就可以特事先办;市场规则只是有权人手中的烟灰,我要卖的那套房,因买方找到硬关系,只一个电话,评估价一下变成了市场价的65%,当然也让我省了好几千税费,还是要感谢他们;一个政务中心,一溜儿有十五个局与机构一字儿排开,但只有五六个人在,一边烤着火炉,一边嚼着槟榔,一边在网上打游戏看电影斗地主,只有工商银行的2个人在仔细地干着活。难怪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挤破脑袋花尽银子考公务员,这确实是个好行当。

再过20年,我的故乡会是怎样?

再过50年,我的故乡会是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