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变成破坏分子,中国股市正在上演这一幕。2008年9月至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一蹶不振时,中国股市以翻倍的持续上涨成为当仁不让的资本市场明星;当全球主要股市于8月份起暖时,中国股市却以一系列令人错愕的下跌,给世界经济复苏的乐观派们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7月29日,中国建筑(601668.sh)以501亿的融资成为今年亚洲最大IPO的同时,亦注定成为这场戏剧性拐点的见证者。其时,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似乎已经具备了迎接更大牛市的信心,中国建筑被视为牛熊试金石—若股市能够承接如此规模的融资,则就此形成正向循环,IPO成为助燃牛市的柴火。反之,则成为上涨曲线的杀威棒。
不幸的是,当天沪深两市以历史新高的成交量下跌均超过5%,其中上证综指创8个月跌幅纪录。 接下来一个月内,A股再现四次5%上下的深度跌幅。最近的一次“8.31大跌”更是创下15个月单日最高纪录。当月,上证综指累计跌幅超过20%,这个上半年全球股市最强劲的市场迅速沦落为彭博社(Bloomberg)在全球追踪的89个股指中表现最差的一个。同一时间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呈现盘整或微涨的局面。
这无疑暴露了中国投资者的信心太过脆弱,也打破了中国股市独立带领中国经济走出放缓泥沼的幻想。归根结底,则是中国股市不成熟、不独立的“政策市”弊病的再次复发。
对于本轮大跌的真实原因,一个得到较多人认可的说法是,政策层面对于货币政策走向的举棋不定,使得很多投资者闻声而逃。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向《环球企业家》指出,在市场信心极其脆弱的情况下,国家决策层的一些态度微妙变化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比如,提法从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改口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外界就会猜测联想很多。”
决策层似乎愿意给神经脆弱的股市再打一针激素。9月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透露拟将单家QFII机构申请投资额度的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即使以现有存量计,此举将给在熊牛边缘徘徊的股市提供千亿人民币“弹药”。 加之决策层不断强调会继续保持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9月6日上证综指跃升4.8%,为6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但第二天股市在继续冲高时力不从心,以微涨收盘。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向《环球企业家》提醒,不排除9月份A股会在盘整后再次重拾上升趋势,但同样不能回避的是对中国股市的重新审视。
激素股市?
人们通常把股市看做宏观经济面的晴雨表,但中国股市在短短8个月里表现出的剧烈摆动很难说是实体经济变化的真实写照。
谢国忠认为,股市上半年的良好表现,丝毫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好转。这位一直坚持股市赌场论的学者认为中国股市和实体经济没有真正联系。上半年的良好表现是因为流动性充裕。
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人民币7.4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银监会曾出台窗口指引,确保银行贷款有效流入实体经济、扩大内需,而不是流入其它地方,比如股市和楼市。监管层的担心不无道理—在今年1月份新增信贷规模达到1.62万亿时,其中新增的票据融资超过6500亿人民币。市场人士认为相当一部分曲线进入了股市。此后2月中旬央行决定审核新增贷款资金使用去向的时候,一直保持温和上涨的上证综合指数2月17日以2.93%跌幅触发了倒V字形走势。
在上半年银行信贷新增规模创中国60年最高纪录后,各种担忧亦开始加剧。当7月份新增信贷款环比陡降超过七成,而到8月底各种迹象显示该月仍是下降趋势,则几乎给犹豫的投资者狠狠地抽了一鞭子。根据深交所披露信息,仅7月份,机构减持股市净流出资金高达150亿。
“政府就是中国股市的‘心理医师’。”谢国忠向《环球企业家》分析,无论是股市充当国有企业 “补贴机”,还是现在成为散户的伤心地,政府的角色没有改变,其心态矛盾且微妙。一方面政府担心过多资金流入股市危及实体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在行情不好时,“看到大家要撤时,敲锣让大家回来。”
不过,刘纪鹏认为,在经济复苏不明朗的当下,股市发展了才能有更好的融资功能,而只有融资方式改变,中国经济的复苏才可能进入正向循环。他承认A股仍是一个依赖“激素”才能亢奋的市场,但出于更为现实的权衡,他认为政府不应该主动去查所谓金融机构的“违规资金”,这容易给敏感的股市造成误导。
现在,中国股市的神经性表现印证了刘纪鹏的预言。同时,这也“暗示”了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
5年来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只能用若即若离来形容。2005年前的四年里,上证几乎跌破1000点的重要心理关口,而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里膨胀6倍。但随后,在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金融危机严重性的2008年上半年,上证综指一路下跌七成;而在去年9月份,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的那个令世界金融业为之战栗的周末后,中国股市率先反弹,至今年6月份几近翻番。回头来看,后来的两次翻转无不提前半年“准确”预测了经济形势的反转。投资者不免担忧:8月份中国股市的暴跌是否预示着上半年的复苏“绿芽”会在下半年,或者更远的明年提前凋零?
若仔细研判,两次预言都似乎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阴差阳错而为。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无视全球正在蔓延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和次贷危机第一波温和却不可阻挡的光晕作用,以严防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持续的加息和保守的财政政策,最终压垮了流动性枯竭的2005大牛市;而至去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后,中国迅速扭转调控方向,以“保增长”代替“防通胀”,快速、坚决的四万亿和罕见的宽松货币政策,让中国股市如海绵吸足了流动性的水分;同样的逻辑,在8月份国务院继续坚持原有货币政策的保证,却被“调结构”的声音冲淡,伴随货币供应的减少的佐证,中国股市再次顺势发生拐点。如此,股市对宏观经济能有多大的影响难做判定。“因为政策的主导,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从来都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谢国忠总结说。
(来源: 禁止任何媒体未经允许转载本文,如需转载或摘引,请与本刊联系。反馈:[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