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福布斯》每一年度内地首富排行榜都会引起广泛注意,实际上,公共领域对富人的注意力从来没有停止过:或者在集体潜意识的“仇富心态”中对着富人的绯闻发几句幸灾乐祸的牢骚,发泄内心对财富“理想化的妒忌”;或者以改革的受害者自居,以“正义”和“平等”的名义把自己的贫困和落魄归咎于阔佬们的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小蜜如云,脸上写满批判、敌视、嘲讽、气愤的神情。英国小伙儿胡润的排行只不过为这种习惯化的宣泄和窥视找到了新的角度新的目标。

  我们社会价值的公认前提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致命的误解:似乎富人的账户中往往都流着很多肮脏的脓血,财富是与罪恶、剥夺、阴暗、钻体制漏洞和偷税漏税共产同生,财富是与一掷千金、腐败堕落、尔虞我诈、妻妾成群和生活空虚相伴而行。正是这种致命的误解塑造出社会对于富人的道德不信任和无所不在的苛求;也是在这种逻辑中,自我生活周遭的不幸与贫穷膨胀为对富人的怀疑和敌视。

  富人有这么可恶,财富真是那么刺眼吗?实际上,对社会的进步,富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那些不法富人除外)。克伦威尔说:人不可能攀登得比他并不知道要去的地方高。富人的意义正在于,他们的财富和生活方式确定了某种“高”的可能性,让大众知道要攀登到多高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在为现代化和文明进化设置议程。这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首先,富人是纳税大户。

  我们知道: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人的主要形式和工具,税收在保证和实现财政收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因而能保证收人的稳定;同时,税收的征收十分广泛,能从多方筹集财政收人。 同时,税收还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国家通过税种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方面的规定,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税收还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税收是国家政权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一个国家没有了税收,是不可能存在了——明末李自成宣称“闯王来了不纳粮”,结果,他建立的政权在很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而在所有纳税人中,富人可以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据2009年9月1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发布的2009年度全球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率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高收入群体应缴的最高个税税率仅次于日本,为亚洲第二,与澳大利亚和德同为全球第九位。报告还显示,全球个税税率上限最高的国家为丹麦,税率最高达62.3%。其次为瑞典和荷兰,日本是亚洲税率上限最高的国家,为50%。中国的富人最多需缴纳45%的个人所得税。

  其次,鼓励富人消费,有利于其他人致富。

  在现代经济学中,这种消费刺激经济的思想已经被凯恩斯理论化了。凯恩斯认为,经济状况在长期中取决于生产能力,即供给;在短期中当生产能力不决定时,则取决于需求。需求包括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由此可以得出增加消费,增加需求,可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凯恩斯还说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这被称为“乘数效应”。比如说,需求增加了1亿,但最后GDP的增加一定大于1亿。这是因为各种物品有互补性,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关的。比如,富人买别墅一定先有汽车。用于买别墅的500万元带动了建筑、装修等行业,这些部门的人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用于买汽车和相关物品与劳务的400万元支出也带动了这些行业的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住房和汽车又带动了钢材、水泥、机械等行业。这样一轮一轮带动之下,整个经济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来买别墅、汽车的900万。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了,所有的人——无论是作为股东和高管的富人,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中等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的工人都会受益。

  当然,任何的消费都有同样的作用,富人买别墅和穷人买食物都是需求。但为什么要强调富人的高消费呢?我们应该承认,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收入差别,有贫富之分。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别更大。收入决定人的购买能力,富人的购买力强是自然而然的。在整个社会的消费支出中,富人消费所占的比例高于他们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富人的消费对增加消费和总需求更为重要,对推动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

  还应该指出的是,富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多支出于劳务和其他文化消费。这些部门在GDP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对增加就业意义重大。

  提倡富人的高消费也是“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致富”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之路并不是《水浒》上的“杀富济贫”。一部人先富起来,他们进行投资,增加社会生产能力,他们进行高消费,创造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更多的穷人才能脱贫,并一步步致富。

  再次,富人可以引领消费,扩大内需。

  一种新商品成为一种公众需要并构成一种生活必需品之前,通常只是少数富人的玩品。冰箱、彩电、电脑、摩托车,这些东西曾经被社会视为是富人们的奢侈品,而现在,仅仅成为大众家庭人们生活中平常普通的消费品。新东西之所以常常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完全是因为它们一度曾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奢侈品成为普通消费品,这标记了社会的进步和大众生活品味的提升,也标记了富人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的贡献:他们的财富和品味引领着这个社会的进步,开发着开放社会中大众生存和发展的欲望结构,他们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张扬着人类欲望和发展冲动,成为未拥有者不倦的追求和奋斗的支点。

  社会所以蕴藏着如此大的活力,充满着勃勃向上的生机,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富人们生活方式的诱惑和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想象,当一个平庸的小职员看到报纸版面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富人们的享受时,产生的是怎样一种迫切的拥有心理。这种迫切的心情常常会在现实中习惯化地健康地转化成某种赚钱致富的冲动。

  我们为之努力的大多数东西,实际上是我们因他人已经拥有它们而欲求的东西,而“已经拥有”的主体正是那些富人们。当消费着最高档品牌的世界500强的富翁们在财富论坛上高谈阔论侃侃而谈那些“全球化”、“市场化”、“新经济奇迹”的神话和创新理念时,对于大学生、商店柜台的服务员、城市里的中层市民们不会无动于衷视而不见,他们会在内心里感受到自己与时代、潮流以及现代化的距离,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跟上那些神气万分的阔佬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他们拼命地模仿这些精英们的品味,追赶时代的步伐。正如哈耶克所说:在进步的每一阶段,富有者正是通过贫困者尚无力企及的新生活方式而为一个社会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的。

  改革,正在于从诱惑与风险的张力中寻求最大化的利益,是独善其身的私利,也有兼济天下的公利。很多富人的财富,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社会机体的健康运行,少不了这些吃螃蟹的人、下海的人,他们也是进步和改革代价的承担者。试错的过程总是不免伴随着不和谐音符的干扰,但我们的大众还是应该非常理性地看待富人,少一点苛求,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谩骂,多一点理解,真切地认识到富人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