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
“中方的底线是:中方放弃在东段的要求,印方放弃西段的要求,作为补偿,印方把中段吃下去的2000平方公里吐出来,归还中国,按此计算,全部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印度获得72%,中国仅得28%。但印度的方针却是: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12万多平方公里要通吃。”
2009年8月7日,这条消息在中印第13次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期间被香港媒体爆出,中国外交部旋即以“毫无根据”为由予以否认,但消息依然在各大网站、论坛不胫而走,由此,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中印边界争端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1949~1958:印度不断蚕食中国领土
1914年,一个叫麦克马洪的英国人在中国的西南部画了一条线。这条“麦克马洪线”,种下了中印之间边界争端的种子。
1947年,印度独立;两年后,面对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2日发出的邀请,尼赫鲁总理(兼外交部长)给周恩来发函表示同意建交。
“印度政府对于阁下的公函以及对于中国情势嗣后的发展,加以审慎的考虑后,决定和应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本人深信中印两国间自古以来的友谊,将因此而更为加强,同时将巩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尼赫鲁如是说。
然而,印度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发展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却指令边防力量越过传统习惯线,蚕食中国领土,企图造成既成事实,与中国摊牌时“处于更强的地位”。
到1950年,印度已经在中国境内建立了20个哨所,1951年2月,它派兵占领了毫无疑问属于中国的达旺,赶走那里的西藏地方行政官员。
达旺,自明代以后就西藏当局的有效管辖之下,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于此。面对印度的入侵,西藏地方政府强烈谴责印度“把原来不属于它的地方据为己有,要求印度立即撤出达旺”。
此时,距离彭德怀司令员率领志愿军和美国开战只有4个月。显然,洞悉世界大局的尼赫鲁算准中国绝不会两线作战,因此有恃无恐地推进。从1951年到1953年,印度强行将其东北边界推移到“麦克马洪线”附近,并在这条线以北进一步向北推进两公里,在即使按照“麦克马洪线”也属于中国的郎久和兼则马尼设立哨所。
1954年,印度把这片9万平方公里、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划为“东北边境特区”,归外交部管辖,这意味着有待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其归属问题。但是,这一年印度出版的地图上把这段争议地区从以前的“未定边界”改为“已定边界”。
印度1954年的行为和中印长达4各月的会谈有关。这次会谈双方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印度放弃了它从英国殖民主义者那里继承下来的在西藏的特权,而中国对印度的入侵没有提及,尼赫鲁总理据此自以为是地认为,既然印度放弃了在西藏的特权,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边界问题上做出让步。
1972年,这一地区改名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归联邦政府直接管辖,意味着印度的占领“合法化”大大前进了一步。1986年12月,印度议会通过法案,将这一略小于福建省面积的地区改为“阿鲁纳恰尔邦”,从而完成了占领的合法化。
此后,印度不断向该地区移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努力争取国际承认。2009年3月底,印度向亚洲开发银行提交了一份约29亿美元的贷款计划,其中包括向中印两国争议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地区提供6000万美元贷款,印度各界把亚行的贷款看成印度外交的重大胜利。
“阿鲁纳恰尔邦”就是中印边界争端的东线。西段土地,包括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和西藏阿里的一部分,约3.3万平方公里,向来属于中国领土,为历届中国行政部门所管辖,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发生变化。
在东段和西段的中间地带,印度从1954年到1958年占领了波林三多、巨哇、曲惹、拉不底等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
1959~1962:印度漠视中方忍让,战争爆发
1959年3月10日,西藏反动上层集团在拉萨发动武装叛乱失败后,达赖和分裂分子逃往印度,印度不仅热情款待,还支持达赖在印度成立流亡政府。
为了防止叛乱分子月经进入印度寻求庇护,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进驻雅鲁藏布江和“麦克马洪线”之间的地带,而印度边防军却断言,中国军队重兵驻扎这一地区,有可能进犯印度边境,于是向前推进,越过“麦克马洪线”。
郎久,中印边境的隘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59年8月25日凌晨,盘踞在那里的印度军队突然向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军队被迫还击,打死打伤印军士兵数人,由此两国边境地区日趋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师博主编的《1962:中印大战纪实》把“郎久事件”看作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序幕和导火线。
两个月后,印度又在中印边界西段挑衅,空喀山口事件爆发。当时,印度警察部队70多人越境,我国边防哨所副班长吴庆国示意他们退回,被对方当场射杀,于是双方交火,印军9人死亡,10多人受伤,7人被俘。
空喀山口事件后,尼赫鲁主张采取强硬态度对付中国,他说“我们强大得足以对付任何挑战”,在议会的答辩中他暗示爆发边境战争的可能性,并保证印度军队已经做好了作战准备。
从1959到1962,中方做出大量努力,避免战争,一再退让,甚至向尼赫鲁提出放弃东段领土的大幅度的让步,即第13次中印边界问题会晤期间爆出的“中方底线”。
“郎久事件”后,周恩来总理致信尼赫鲁说,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分;中国政府不会同意“麦克马洪线”;“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的领土。
1959年12月,周恩来再度致信尼赫鲁,邀请他在中国任何地方或缅甸的仰光举行会谈,讨论解决边界争端的指导原则。1960年1月,尼赫鲁深思熟虑后决定邀请周恩来访问印度。
1960年4月19日至25日,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长陈毅的陪同下,带领众多官员访问印度。当总理的专机在新德里机场降落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欢迎的群众,和前几次访印群众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截然不同。
双方举行了6次长达20多小时的马拉松式的会谈,印度反复强调的是,中印边界已经确定,不容谈判,在中国军队撤退之后可以就“微小的修正”举行商谈。
最后,周总理郑重向印度提出让步建议。据约翰·加维尔(John·W·Garver)所著的《延长的竞赛:20世纪中国和印度的敌对》(Protracted Contest: Sino-Indian Rival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书披露。当时,周总理表示,“双方相互接受东西两段的现状”,这意味着中国在东段接受现状,印度在西段放弃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这样一个巨大的让步,依然未被印度方面所接受。
1979年,邓小平重提“一揽子”方案,他在会见印度外长瓦杰帕伊时提出,中国在东段让,印度在西段让,通过协商解决。后来邓小平又在接见印度友好人士克里尚·库马尔、印度科学理事会代表团时,透露让步的信号,1982年,邓小平对印度客人说:“你们让一点,我们让一点,就解决了嘛。因为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你们有人民感情的问题,我们也有人民感情的问题。只有采取一揽子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各自说服自己的人民。”
然而,印方不为所动。1980年,印度外长拉奥说:“印度政府决不接受以下列说法为依据的前提条件,即中国方面在东段以放弃他们所说的被非法并入印度的领土做出了让步。然而,我们欢迎东段边界在没有任何特别困难的情况下获得解决的前景。”如评论人士所言,这表明印度的傲慢态度——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
1962年8月,中印边境冲突越来越严重,毛泽东说:“我们一直忍着,尼赫鲁把刀架在我们头上,我们也忍了。现在他要把刀往下砍,我们就不能忍了。”两个月后,中印边界战争打响,中方大胜后全线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外的地区。
那时,中苏分裂,中国同时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国内还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中印边界战争打响之际,恰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紧张时刻,选择这个时机开战恰是美苏无暇分身的时刻。而快速解决战斗后脱离接触,又让其他国家的干涉没有借口。后人对于1962年赢了战争、没有收回领土而辩论不休,其实,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易了。
1976~2009:双方谈判解决争端
1962年那场战争后,1972年、1986年中印在边境发生过小规模冲突,但整体而言边境保持了和平。1976年两国恢复派驻大使后,逐步开始了边界问题会谈。
从1981年到1987年,双方举行了八轮副外长级的会谈,双方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原则。中国提出互谅互让、一揽子全面解决,印度则希望分段解决,其用意是让中国先在东段承认“麦克马洪线”,然后它再向中国提出在西段的领土要求,对此中国当然不能接受。
1985年,英·甘地总理遇刺,其子拉吉夫·甘地继任,他对参加母亲葬礼的中国副总理姚依林说:“我们希望印中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并希望这种关系能够恢复到50年代那样,甚至更好。”
在此背景下,1985年的第六轮会谈到1987年的第八轮会谈,双方开始进行实质性讨论。印度方面要求中国代表团对一揽子解决方案做出澄清,中国明确提出印度在西段调整、中国在东段让步,印度则提出“互利互惠”的原则。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两国政府决定设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从1989年到2002年,这个小组举行了14次会议。《印度时报》评论说,会议最积极的成果是两国政府决定不提旧账,并使边境地区保持安宁和平静。
2003年,中印两国同意设立特别代表会晤机制,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战略,即先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然后确立落实指导原则的框架协定,最后在地面上划界立桩。
2003年10月23日至24日,中方特别代表戴秉国和印方特别代表布拉杰什?米什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了首次会晤,到2009年8月7日,整整进行了13轮。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双方特别代表经过5轮会晤,于2005年就《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达成一致。双方一致同意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考虑双方的历史证据、民族感情、实际困难、合理关切与敏感因素,以及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边界应沿着双方同意的标识清晰和易于辨认的天然地理特征划定。维护边境地区双方定居人口应有的利益。
2009年8月的会晤,只是马拉松式会谈的一部分,标志着会谈进入落实指导原则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寻求一个“一揽子”框架,来解决所有有争端的区域。第三阶段的会议才会讨论边界划分的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不能期望这三个阶段都能尽早完成,因为边界争端非常复杂,而且中印边界问题还负担着历史包袱。
尽管中国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但六世达赖的出生地达旺中国是很难放弃。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报》的报道称,中印边界谈判因北京宣称对“阿鲁纳恰尔邦”的达旺拥有主权而陷入僵局,虽然两国将举行谈判,但解决分歧的机会渺茫。该报道称,印度总理辛格已表态,在两国最终边界解决方案中,绝不应交换有人口居住地区,只有无人居住的地区可以用来交换,达旺人口约为2万,都是印度公民。
在边界谈判中,应该避免涉及对方的内部事务,但印度媒体又犯了这个忌讳。《每日新闻与分析报》还称:“中方认为,达旺是六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因而必须归还给西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称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藏族人,但藏人,包括达赖喇嘛从未有过这种要求。”这种说法,显然拿流亡国外的达赖喇嘛当藏族的代言人,也无视西藏地方政府曾长期管理达旺地区,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最后是被印度武力赶走的事实。
第13轮会谈期间,印度总理辛格会见国务委员戴秉国。戴秉国表示,未来几年是中印关系大发展的机遇期,也是中印解决边界问题的机遇期。相信双方有决心、有智慧、有能力,根据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找到和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
尽管边界争端没有解决,但同为“金砖四国”的中印两国经贸关系却迅速发展。2008年,双边贸易额517.8亿美元,同比增长34%,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于两国的未来,还是温总理曾经引用过的印度古籍《奥义书》讲得在理: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永远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本文发于凤凰周刊,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