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凯旋》
阿忆摄于GB英国曼彻斯特市老踹福德曼联主球场正门
2009年8月1日14点50分
中学地理书说,曼彻斯特是一座沸腾的工业城市,这提法早该改一改。曼彻斯特在历史上确是一座繁忙的工业重镇,特别是工业革命时代,它牛得厉害,是世界纺织工业的心脏,水陆货运客运业相当发达,世上第1条客运铁路就是从曼彻斯特开往利物浦。但是3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危机,再加上纳粹戈林元帅的轰炸,这里一蹶不振,荒废了大批工厂,而后再也没有振兴起来。所以,俺建议地理书改称它为“足球之都”,其足球经营和创意产业如火如荼,而大工业时代留下的厂房高楼是冷清孤寂的。哎,就老老实实踢足球吧,纺织工业交给中国做吧。过去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没人信,现在说“赶英超美”正是天时,连球赛都改叫“英超”了,过几年再改成“美赶”,俺看行,不过咱中国足球可能要等到22世纪了。
向曼彻斯特奔去的路上,天空布满铅云,看起来黑云压城。这曼彻斯特,古代英语叫作“Mamucium”,意思是“奶头儿山”,跟《林海雪原》里许大马棒盘踞的“奶头山”一个意思,酷似女性胸起。不过,据俺认真观察,曼彻斯特地处平原盆地,没一处像女性胸起,说是奶头儿扣出个盆地俺相信。过去,曼彻斯特人被称作“奶头儿山人”,总人口不及伦敦,排名第二,所以曼彻斯特的绰号是“北国之都”,是“棉大都”,其另一个绰号是“第二城”。
元末明初,一批亚麻纺织工人在这里定居,开创了最早的纺织工艺。奶头儿山运河纵横,现在让同性恋盘踞着,过去因为水源充足,交通便捷,附近又有大煤矿,所以渐渐成了棉纺中心。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曹雪芹刚愁死不久,也就是俺出生之前整整200年,奶头儿山有一名纺纱工,叫“哈格瑞乌斯”,他不小心打翻了纺纱机,当他弯腰想扶起纺纱机时,看到翻倒在地的纺纱机仍在转动,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哈格瑞乌斯仿佛被开水壶盖儿顶了头,也像是被剑桥苹果砸了头,忽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竖起来排列,用1个纺轮带动,岂不是可以同时纺出好多纱来!乾隆三十年,哈格瑞乌斯成功造出能同时纺出好多根棉纱的纺纱机,而且质量贼好,工作效能比元朝黄道婆提高了10倍。哈格瑞乌斯高兴极了,用女儿詹妮的名字命名了新纺纱机,中国人翻译成“珍妮纺纱机”。哈格瑞乌斯从此不纺纱了,专门造詹妮纺纱机卖,生意特火,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机器,启发了英国工业革命。
奶头儿山不是奶水多吗,乾隆三十三年,方舟匠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过了20年,奶头儿山建起第1家现代化棉纺织工厂。乾隆五十五年,蒸汽纺织机代替水力纺织机,奶头儿山棉纺工业长足大发展。到了道光十年,奶头儿山棉纺厂多达99家。又过了10年,这帮家伙穿着蒸汽纺织机织出来的军服,为卖鸦片和清朝干了一仗,抢走了香港岛。清朝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搞改革开发,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于是恭亲王奕派山西襄陵县长斌椿出国考察,同治五年,斌椿写了本《乘槎笔记》,说奶头儿山“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分三路,原来泥沙搀杂,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由精卷而为细丝,凡七八过,皆用小轮数百纺之。顷刻成轴,细于发矣,染处则在下层,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估计斌椿如果乘上奶头儿山火车,也会傻楞楞地感叹,“一个籽,‘蒯’,像是游人在推着卧们泡,卧们现在很需咬泡”。如此,斌椿县长看到的奶头儿山已经是曼彻斯特了,那大概是曼彻斯特最繁华活跃的时代,而今它消沉了。
进了曼彻斯特,从一座英式旧楼转过,忽见这种装饰风格的建筑,恍然以为到了巴基斯坦。事实上,曼彻斯特的印巴人太多了,简直不像英国,像在英国殖民地。
曼彻斯特的车不算多,没中国第二大城那么闹腾,而且驾驶员很礼貌,秩序感很强。陈毅元帅还叫“陈世俊”的时候曾说,中国要在社会秩序方面达到英法水平,得用100年。那时,陈世俊在巴黎打工,站在街上看法国人自觉遵守交通道德,简直羡慕极了,然后就是深深的自卑。俺问俺现在的心情,大概也像少年陈毅一样,北京、上海、广州的驾驶员和行人好多了,但比起西方,还是显得蛮横无礼,无论是驾驶员还是行人,都觉得别人欠她/他的。
请注意这张照片左右的建筑,想象一下,100多年前,它们不是工厂车间就是蒸汽机车车站,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资本家和工人该是多么自豪。其实,这些旧建筑现在也不难看,许多雕饰细节非常细腻精巧。而远处正中,是一幢更为高大的新建筑,英国法律规定,不能拆旧厂房,那是文物,那么,那座高楼原址是不是被德寇炸毁了呢,俺知不道。总之,有盆友看俺拍的图片,总问,这是拍的实物吗,怎么看着像效果图!
呵呵,看着确实像效果图,但千真万确是实景。在这一套新建筑前面,有洋人提着带子在走。俺盆友大叫,这人也像是做的效果。没错儿,过去在美国东部拍一些旧城图片,看起来也像是效果图,大概做工太精细之故吧,看上去,很像玩具楼或者建筑图纸上的精美方案,比如下面这栋红砖旧建筑——
在新式玻璃大厦衬托下,古代砖楼真是漂亮,古人的情致依然在建筑的装饰上流露着。诸位如有情趣,可去清华图书馆看看,那红砖楼并非现代作品,是1911年美国人建的,近观那些墙砖、大理石、金属饰物才会知道,它跟咱们凭空想象的完全不同,那些材料结实极了,近百年了还没有更换过。想当年,北洋将军搞教育,最好的建筑全在大学,不像今天,最奢华的大楼几乎全部属于执政党、各级政府、军队。顺便说一句,后来美国设计师墨菲和中国设计师粱思成两度扩建清华图书馆,尊重并延续了古代红砖风格,使其今天看来浑然一体,不像北大改造燕大建筑,没有一个风格方向,胡乱新建,搞成了四不像,不过都很像商业机构的样子。另问,老燕大的中式风格是谁创造的呢,也是美国人墨菲,此公一手建了西洋红砖风格的清华,一手建了中国古典风格的燕大,那由谁来负责破坏这种风格呢,交给新清华和新北大,他们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的。
这是尊贵广场西侧的3座红砖建筑,形成了两条通向广场的小街。
这是曼彻斯特民事法院,是新建筑,一点儿不庄严,应该搞个高台阶,挂个大国徽,写上两条“公正”大标语,有点镇压性和标榜效果才好。
这是曼彻斯特的母亲河——艾尔井河——曼彻斯特市区建在这条大河的东南方,这是河畔新建筑。
大布瑞特恩人大概很喜欢这种拱形地标
这是光线房商业学院的桥上拱形标志
曼彻斯特全景,四下皆平原,何来奶头山
曼彻斯特有中国城,尽管各地唐人街都很丑,但还是想去看看。看了发现的确丑,关键是非常不解!
难道中国牌楼和亭子是这个样子,非常不健康,尺寸放在哪个朝代都不对,貌似偷工减料。
最要命的是,一进中国城,不停地有人提醒,应该把背包转到胸前,防止被偷。看来,各地唐人街的秩序都很乱,街边一定挂着“CCTV在注视你”的标志。这“CCTV”在英语里,是集成监控录象的缩写,中国人看了很奇怪,因为“CCTV”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来英国才知,CCTV不仅会讴歌,敢情还会监控,全能服务。
不过,据俺观察,西方中国城再乱,也乱不过真正的中国城,只不过是比其他聚居区乱点儿罢了。
这是曼彻斯特市中心的曼彻斯特政府办公大楼,建于清末,后来按照一体风格,扩建出一部分,旧楼是4层,现在多举办宴会或展览汇,新楼9层,为政府办公地。无论新楼旧楼,全无森严戒备,既然政府是人民的,就不必拒人民于百米之外。政府大楼前,是个不算太大的广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叫“尊贵”,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尊贵广场”。临近圣诞节,广场会变成大集市,像中国庙会,以烧烤小吃为主,另有工艺品、花卉、围巾、皮革。这就像春节时,北京小生意人把冒烟的小摊子支到天下最尊贵的天安门广场,竟无警察、秘密警察、城管来骚扰。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已经尊贵到了四周围起来、各入口处均有警察和武警盘查观光客、看其是否带着法轮或上访信的地步,一幅弱不禁风的威严样子。
破旧的老政府大楼对面,是这座浸满历史尘埃的纪念塔,地处广场正中心。其顶尖中空,中间是尊贵公爵的白色大理石雕塑。维多利亚女王是大帝,自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把西班牙九成以上的殖民地全抢了过来,造就了“日不落”帝国,这样一位女王,当年却主动追尊贵,而且终成眷属。维多利亚执政初期,许多国策出自尊贵之手,可惜的是,尊贵死得太早,而尊贵这座雕塑代表着曼城人对他的怀念。
俺觉得这一点不如中国,天安门广场不会建大帝塔、孙文塔、蒋中正塔、猫瞪江湖塔,而是建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怀念上溯3000年来为民族事业牺牲的所有无名烈士,看上去也更漂亮。周恩来还下令,修改图纸,让纪念碑调头180度,成为北京中轴线上惟一一座坐南朝北的建筑物。为的只是,让从长安街东西两方进入广场的人,能一眼看见它的正脸。
这是树桠间看见的曼彻斯特政府大楼钟塔,它高了,在大楼跟前儿根本无法拍摄。
请注意,政府大楼正门口,是不是有辆汽车停着?
呵呵,就是这辆汽车,原来是一辆婚车。司机友善而耐心地站在石阶上,看过往的东方人好奇地趴在左前轮挡板上,摆出各种各样的纯中国式应照姿态,拍上好多张相片。俺拍下几张空镜(俺不大喜欢自己站在镜头前,傻呵呵地摆好姿势,让别人拍下来,证明自己和这辆汽车有过接触),然后去寻找有无士兵、警察、便衣在此徘徊,驱赶游人。很失望,在西方很难发现有官员能像“公仆”那样耀武扬威,作威作福。这里纯粹属于人民,车头左侧是政府大楼门口,里面大部分空间对外开放,婚车正在等待新郎新娘出来,右侧是临时支起的超级破坏视觉效果的大白喇叭型帐篷,晚上要在里面开摇滚音乐会,现在正在烧烤。
进政府大楼参观,可见大门两旁各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两座雕塑都是曼彻斯特大科学家,一位是大化学家窦尔敦,一位是大物理学家焦耳。也就是说,去人民大会堂,一进门,代表们看到的不是国父坐像,而是弄一张衡,弄一祖冲之,在那里滥竽充数,这成何体统!
这窦尔敦,也是清朝人,不过不是亲王,而是劳动人民的苦孩子,没钱上学,完全是自学成才,后来从教小学算术的民办教师一直干到大学数学教授,很像华罗庚。此公要是现在的北大清华,那可就废了,在北大清华,如果不是博士、如果申请不到自欺欺人而又劳民伤财的研究项目、如果不能在没人看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没人看的8篇论文、如果出版不了没人看的1部专著,是不可能晋升教授的。但窦尔敦这样一位华罗庚启功式的好同志,竟在嘉庆十二年,发现了“倍比定律”,提出举足轻重的“原子论”,阐述了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的分压定律。窦尔敦同志终生未婚,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困境中搞科研。后来,经欧洲著名科学家使劲呼吁,大布瑞特恩政府才给窦尔敦发了养老金。窦尔敦不舍得用,存了起来,最后捐给了曼彻斯特大学,做奖学金。像这样的好同志,俺认为,应该追认共产党员,授予孟二冬式的人民教师称号。恩格斯教导俺们,化学的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所以窦尔敦是近代化学之父。道光二十四年,窦尔敦死于曼彻斯特,曼彻斯特人民怀念他。
焦耳就不用多说了,中国人很熟悉他,焦耳定律嘛!这焦耳,是窦尔敦的学生,嘉庆二十三年平安夜降生于曼彻斯特,老爹是酒厂老板,焦耳跟老爹学酿酒,跟窦尔敦学自学,没受过正规教育,但还是鼻耳盖瓷了一把。鸦片战争那年,焦耳把一个线圈放进试管,灌上水,测量线圈在不同电流强度和电阻下的水温,发现导体在一定时间里放出的热量与导体电阻以及电流强度的平方积成正比,这便是“焦耳-楞次”定律的理论基点。道光三十年,焦耳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年仅32岁。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功和能的计算单位,定做“焦耳”。
这是曼彻斯特城市队的主场馆,设计得太乱,晚上看还行,像个安静的带刺大王八。
曼彻斯特联合队的主场馆更难看,乱七八糟,现代设计就这点儿好,越没逻辑,越能强词夺理,属于皇帝的新衣。没办法,以中近景取景,去除纷乱。有盆友问,你使的是啥相机,呵呵,俺的相机是富士老款,才300万像素,充电器还丢在了内蒙牧民家,没办法,临去苏格兰之前,俺把刚送给老娘的佳能借了出来,也只是普通的Canon Powershot SD890 IS,很一般,如果看着还行,那完全是因为取景使然。有盆友认为中国没美景,那完全是因为不会使用相机,俺们中国地大物博,可拍的地方怎么也比小小的大布瑞特恩多吧!
曼联主球场在老踹福德郊区,是英国最大的足球场,但没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工人体育馆好看。
曼联主球场正门外的雕塑,与大街对面的3球员雕塑,遥相呼应,一边穿西服,一边穿运动服,但都拿着足球。从大门走进去,满眼是商品化到极点的曼联商品,出来的洋孩子多穿着曼联的红衣白裤,服务员和经理都很友善,不过商店设计的可爱度远不及纽约的NBC店。
看看曼联球员中,哪个是华裔,这华裔是谁呢
曼联成立于光绪四年,是铁路工人的业余足球队,光绪十一年转为职业队,逐渐成了大布瑞特恩足坛上最受欢迎的足球队。1958年,曼联第1次夺得欧洲冠军杯,随后第2次冲击冠军杯,尔后做客南斯拉夫,返英时在德国慕尼黑加油,飞机残酷坠毁,3名俱乐部官员、8名球员、8名记者残酷罹难,教练巴斯比身负重伤。这一年的大喜大悲,使曼联被世界记住,但是中国球迷是否也该记住,从光绪四年到共和国九年,曼联用了整整80年才蜚声世界足坛,饿,咱们给中国足球队的时间是不是太短了点儿?
1986年,苏格兰教练佛谷森执掌曼联,曼联迎来第二春,先后获得16个冠军。
有盆友问,英国绅士怎么一看足球就成了土匪,呵呵,也许这是个缺点,但英国人会说,英国足球迷不具备许多优点,可有一点英国球迷是全世界之最,那就是忠诚,英国拥有全世界最忠诚的足球迷,为了曼联或曼城的一场球赛,他们可以拖家带口,不远万里,去国外为自己心爱的球队呐喊助威,所以他们受不了敌对分子!因为忠诚,也因为俱乐部和球员对得起这份忠诚,英国足球队百年间成为世界劲旅。也因为忠诚,他们无法理解中国人何以那么喜欢不忠诚只爱钱的贝克汉姆,甚至对他的绯闻都那么关心。对于英国球迷而言,小贝是不忠的,他居然能在多家俱乐部之间跳槽!
英国足球之都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