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新者全面被套是正面市场信号


 

炒新者全面被套是正面市场信号

——新股发行不留炒作空间,极大抑制炒新狂潮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众所周知,在国外成熟市场,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是随机事件,也是一种常态现象。然而,在中国,由于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居高不下,而新股发行定价又被行政直接干预、被人为故意压低,从而导致一、二级市场差价过于悬殊,因此,新股上市首日总是疯狂般“被暴炒”,日涨幅往往高达100——600%。在新股上市首日巨大涨幅的直接诱惑下,新股申购总是无条件“被抢购”,以致中签率罕见的低下,一般可低至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由此可见,新股发行定价的“行政化”,直接扭曲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从而破坏了一、二级市场风险/收益的对称性与均衡性。

  不过,可喜的是,今年IPO重启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终于确定了新股定价机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并同时决定取消行政性“窗口指导”对新股定价的直接干预。

  尤其是在股市泡沫化日益严重的市场环境下,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定价,能够有效地抑制二级市场“炒新”的疯狂程度。

  例如,桂林三金、万马电缆、家润多、久其软件、神开股份5只新股由于发行市盈率高达30多倍,尽管这三只新股均为中小板“袖珍股”,但上市首日收盘涨幅却只有1倍左右,远低于过去的200%——600%的惊人涨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股在上市首日即创出“头部”,随后一路走低,并直接导致“炒新一族”全面被套。

  这是一个极好的正面市场信号,它会给二级市场的疯狂“炒新者”以棒吓、以警示、以惩戒。只要疯狂“炒新”的气焰被市场打压下去,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及波幅就可以自动压低、收窄,从而倒逼一级市场“打新狂潮”全面降温,冲淡人们“打新”的强烈欲望,进而有利于提高打新者的中签率。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今年IPO重启后,唯一的反面例子是四川成渝。它虽是一只业绩平平的大盘股,但由于该股发行市盈率被人为压低至20倍,发行价严重偏低,过大的一、二级市场差价,让炒新者的疯狂更加肆无忌惮。该股上市首日最大涨幅竟然高达324%,令人瞠目结舌!不过,该股“一步到位”的“涨过头”,其结果更加惨不忍睹。该股上市仅15个交易日,股价便下跌了一半,从最高15.25元跌至目前最低7元。

  2009年7月29日,中国建筑隆重挂牌上市:由于其发行市盈率高达51.29倍,因此,上市首日无人敢炒,结果,当日收盘涨幅只有56%。随后数日,虽股市疯狂,大盘不断创新高,但中国建筑的股价重心却节节下移。应该说,这正是“市场化定价”的明显效果——它有效抑制了新股的疯狂炒作,进而有利于吸纳二级市场泡沫。

  实际上,中国“新股不败”的神话已经上演了近20年,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已经日积月累,因此,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后,要想一下子改变人们无风险“打新”和盲目“炒新”的传统习惯,尚不能立竿见影,也就是说,投资者与市场之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相互磨合与适应,并会逐渐地改变传统“打新”与“炒新”的习惯。

  由于新股定价的市场化,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就会大打折扣,新股疯狂炒作的空间就会被大大挤压,其具体表现是,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将不断收窄:即从过去200%以上被压缩到现在的100%附近或以下;然后,再从100%以下压缩至50%左右及以下;最后,就会出现新股破发的随机事件。这是一个渐进适应的过程。随着二级市场“炒新狂潮”的逐渐消失,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行为就会变得理性而谨慎,打新中签率就会自然而然的大幅上升,以致不受欢迎的新股申购的中签率甚至可以提高至100%——只要申购、人人有份。这样,也就可能出现新股发行人发行失败的风险,以及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的风险。这样,IPO的完全市场化也就会在中国变成真正的现实。

  最后提示:2009年8月4日,在股市再创新高的情势下,光大证券大胆尝试“市场化定价”发行,该股发行市盈率竟高达58.56倍。明天,光大证券将正式挂牌上市交易。可以料定,因为“市场化高价发行”,该股上市首日最大涨幅估计难以突破100%!当然,即便最大涨幅突破100%,收盘时也可能仍将回归于50%左右的涨幅。毕竟光大证券发行市盈率已高达近60倍,上市后的炒作空间或投资价值已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