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赶海”五矿何以最终胜出?


 

澳洲“赶海”五矿何以最终胜出?

 

或许你对上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赶赴澳大利亚收购矿产资源的盛景还记忆犹新,今年2月份以来,中国买家也集体赶赴澳洲大举并购,而且其中的中铝195亿美金收购力拓,还与成就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几乎一步之遥,但从上个月以来,这股来势汹涌的集体收购却退潮了。值得欣慰的,是五矿以13.86亿美金收购OZ矿业的案例,最终成为仅存的硕果。那么,原因何在?腰包充实的中国买家,为什么没能在身处金融危机旋涡中的西方卖家急需“救命钱”的时候,创造更多的奇迹呢?

自今年2月以来,我们杂志对这两宗交易进行了长期的紧密追踪,而且不惜篇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报道,我们发现,中铝并购力拓6月5日最终被否决,以及五矿OZ交易6月11日的最终成功,都绝非偶然,甚至可以说,细节是魔鬼,一些失败早已注定,而成功则是缘于对机遇的绝好把握。

首先,两家企业在对收购的预期上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中铝今年2月12日宣布的195亿美金入股力拓,实际上是2008年月31日联合美国铝业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动“黎明突袭”的一次后续行动,当时,中铝和美铝以14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力拓伦敦上市公司12%的股份并成了力拓的单一最大股东。所以,今年的入股,实际上是为了成就“世纪大交易”的梦想,试想,一家本来在全球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1年之内总共以335亿美金的价格入股作为全球三大矿业巨头之一的力拓,这是怎样的雄心和魄力?

但是,五矿的情况恰恰相反。2004年,五矿曾经试图收购加拿大第一大矿业公司诺兰达,最终失败了。所以,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其实一直在总结当年五矿惜败的教训,而对这次收购的OZ矿业,他密切关注了至少3年。所以,他的想法就会明确一些、务实一些,没有太多负担。

其次,由于对收购的预期不同,两家企业的外在表现会有很大差异。中铝由于第一次得手,第二次又功败垂成,所以,信心陡增,在第二次收购宣布的时候,他们还设法让美铝退出了,说白一点,就是单干了。这个是比较危险的信号。美铝也是全球矿业巨头,而且创立了121年,他们对于国际上的收购是很熟悉的,至少在经验和规则方面,跟力拓可以媲美。而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在能源矿产方面尽管有一些收购,但大的收购上,成功的经验似乎不太多。比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最终失败了。

而五矿就明显老练一些。收购OZ矿业的消息宣布后,周中枢除了在今年“两会”期间谈了一点之后,再也没有跟收购有关的行动和言论。后来我问过他,他回答是,“很早之前就在集团内部定下了低调的策略”,这个被证明是很实用的。

再反过来看中铝,收购宣布之后5天,中铝的老总肖亚庆就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了。这个被海外媒体认为是中铝的收购代表中国的国家意志,不是商业行为。当然中铝也尽力去做了一些解释,但效果肯定还是会打折扣。这还不算。肖亚庆的继任者是熊维平,上任11天,就飞到澳大利亚去了,而且比较高调,会给当地一种“志在必得”的印象。结果呢,澳洲的反对党领袖带头反对,而且反对浪潮越来越凶,给当地政府审批造成了很大压力,后来就宣布延期90天再审批,结果呢,这90天里,国际大宗商品和资本市场回暖了,力拓就可以去找更多买家了,中铝当初提出的195亿,本来非常有诱惑力,但市场一好转,吸引力就打了折扣。

再次,两家企业的策略不同。实际上,中铝意识到会出问题是在今年4月20日,当时力拓新上任的董事长杜立石一上任就秘密会见必和必拓的董事长,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中铝当时是知道的,但采取的补救措施和策略,不够有效。

跟中铝相比,五矿就灵活得多。五矿的并购,3月27日被澳大利亚财长韦恩?斯万否决过,当时的理由是有一处矿产位于一个军事禁区附近,属于敏感资产。当时OZ的CEO非常担心,因为他们的债务马上到期,本来就指望五矿的“救命钱”来缓解债务压力的。但没想到,五矿4天就出了个新方案,把敏感资产剔除了。当然,收购报价也从26亿澳元(约17亿美元)削减到了17.5亿澳元(约合12.06亿美元)。所以,没过一个月,澳大利亚就批准了这个收购。而且,到6月11日股东大会投票前,有2、3家机构出来搅局,要参与并购,但五矿在大会前几个小时,突然把报价提高了15%,所以,股东92%都投了赞成票。

实际上,这一轮金融危机,当然留给了中国企业很多所谓“抄底”的机会,但是,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对比中铝和五矿的并购,就可以得出很多实用的经验和教训。否则,即便有很好的机会摆在面前,中国企业依然不能把机遇变现,而只能一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