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大事记
赵郁馨 杜乐勋等
1981-1987年
1981年年初,世界银行对中国卫生部门进行第一次考察,引入卫生总费用概念,介绍国际卫生费用核算方法,中国政府开始与世界银行合作,第一次运用筹资法对中国卫生总费用进行估算,从此,拉开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序幕。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原计划财务司)的估算结果是198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122.10亿元,参加考察的英国卫生经济学家Nichlas Prescott估算结果198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141.84亿元。
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技术支持下,上海市卫生局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作,估算上海县卫生总费用,1980年上海县卫生总费用为935万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35.1%,企业卫生支出占16.4%,农村集体经济卫生支出占40.1%.居民个人现金支付医药费占8.4%
1983年开始,哈尔滨医科大学先后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北京市通县,大连市金县,辽宁省康平县等农村地区开展卫生费用核算研究,以及对长春市,沈阳市,哈尔滨市等城市地区卫生总费用进行核算与分析。
1987年春季,世界银行对中国卫生部门进行第二次考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负责人彭加纳及世界银行临时顾问杜乐勋教授和英国卫生经济学家Nichlas Prescott与中国政府进一步合作,根据卫生部原计划财务司提供的数据与相关信息,测算了80年代以来的中国卫生总费用,首次对外公布了1970年、1980年、1985年、1987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估算值,并对1979-1987年卫生总费用使用方向进行测算,分析其影响因素。其结果刊发于世界银行第
二次考察报告中,报告第九章以“卫生部门的资金动员与效率”为专题,集中阐述了中国卫生总费用的筹资来源、筹资水平、变化趋势和国际比较分析,并指出中国卫生筹资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987年世界银行贷款“综合性区域卫生发展”项目(简称“卫生111项目”)开始实施,在卫生部贷款办公室和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主持下,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杜乐勋教授担任总顾问,在浙江省金华市,江西省九江市,陕西省宝鸡市开展区域性卫生费用核算调查研究,继承和吸收了国内外专家提出的理论和积累的经验,在卫生费用核算方法、指标分类、现场调查、数据收集、计算机数据处理及救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于1997 年完成《综合性区城卫生发展项目地区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1990-2000年。
199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发展学院共同组建《中国卫生经济培训与研究网络》,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列为“网络”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杜乐勋教授为课题总负责人。研究目的是系统总结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的经验与成果,逐步形成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基础。
1991年5月27日-6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卫生部、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卫生资派筹集与利用商层次政策研讨会》,就我国卫生资源筹集、利用现状以及今后对策进行了研讨。魏颖教授(原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发言中利用1980年、1985年和1989年卫生总费用数据分析评价我国卫生筹资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指出为保证今后十年规划目标的实现,在卫生资金筹集问题上,
一方面要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另一方面要强调合理使用卫生资源。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成果开始向政策应用转化。
1992年10月12-17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与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成都市联合召开“中国农村卫生资源筹集与利用政策研讨会”,对我国农村卫生资源筹集与利用现状,以及今后十年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农村卫生资源筹集方式和途径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刘新明司长利用农村卫生总费用数据对我国农村卫生筹资与利用状况进行政策分析,建议多渠道筹集农村卫生资金,增加政府投入,明确社会集资政策,合理引导农民医疗保健消费,不断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成果继续应用于卫生政策分析。
1993年“网络”课题《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已经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编写完成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指导手册”。经“网络”领导小组同意,课题组将研究成果整理编辑,由“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社”以1993年增刊形式出版‘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专辑,同时报卫生部科教司申报省部级科研成果。1995年7月20日该课题荣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同年,卫生部规划财务司正式委托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承担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不断完善筹资来源法,逐步建立国家级年度常规报告制度,指导和帮助各省开展区域性卫生费用核算工作,使卫生费用核算研究为卫生政策服务。
1994年7月29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正式下发文件(卫计司发1994第148号),要求各地区使用筹资来源法开展本地区卫生费用核算与分析工作,逐步将卫生费用核算作为计财部门的经常性工作。
1995年2月,经“网络”领导小组决定,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再次立项,由孟建国、杜乐勋、赵郁馨为核心组建“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项目组。在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直接领导下,深入开展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规范和完普筹资来源法,研究机构法,并将研究成果在全国各地区推广应用,使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更有效的发挥政策咨询作用。’
1995年5月4日,魏顺教授(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领导和负责编印的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送阅件》的首发号,将《1993年中国卫生费用调查与分析报告》作为主要研究成果报送卫生部部长、副部长、卫生部办公厅及各业务司局、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外贷救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同时抄送中国卫生经济培训与研究网络各单位,开始加强中国卫生总费用信息制度化建设,以《送阅件》形式发布历年卫生费用核算结果与分析报告。.
1995年6月29日至7月10日,世界银行派专家代表团对中国卫生费用核算工作进行考察与评估。代表团成员分别为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部项目官员William Megmevey,世界银行拉美局临时顾问周纪安,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Peter Berman,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所统计学家GHIZES Gortin和Very Hicks,北卡勒来纳大学教授J.Brad Schmaltz。
代表团成员利用一周时间,分别与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财政部、发改委、统计局、中医药局、计划生育委员会、劳动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高级官员进行逐一访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魏顺教授、原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兼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普联、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室主任赵郁馨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兼卫生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杜乐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金水高教授一同参加技术讨论会。
考察结束后,世界银行代表团于1995年9月14日向中国政府递交了一份《中国卫生费用核算评估报告》。报告中肯定了中国卫生费用筹资法测算口径、调查方法、侧算结果以及在分析和制定卫生筹资政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978-1993年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结果已经被世界银行所采纳,刊发于世界银行“中国卫生筹资考察报告”中。评估报告也指出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结果可能存在低估和遗漏的问题,特别是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和企业卫生支出.另外,乡镇企业职工医疗卫生费、合作医疗经费、村卫生室、私人开业医初始投资、药品费用等侧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希望继续开发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的研究能力,开展实际使用法的调查研究,探索矩阵式平衡侧算方法,并建议设计实际使用法侧算指标时,逐步与经合组织(OECD)设计的国际分类标准接轨。
1996年,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召开国内专家研讨会,再次对中国卫生费用核算方法进行评估和论证。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刘新明、于德志、孟建国、张成玉等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到会专家有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陈育德教授、饶克勤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杜乐勋教授、预防医学科学院金水高教授等,卫生经济研究所魏颖所长、赵竹岩副所长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专家们指出: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的立足点是满足和适应中国卫生政策分析与卫生工作需要。在方法学研究上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实现同国际接轨,短期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筹资来源法,开始研究机构法和实际使用法(功能法);从卫生费用核算的定义和口径、核算范围、指标体系、核算方法和分析评价上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稳定化;在全国和各地区逐步建立规范的年度核算制度;使中国卫生费用核算既能为国内政策服务,..又能进行国际间比较。
专家们建议: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筹资新特点,以及国际卫生费用核算新的分类口径,对我国卫生费用核算指标体系进行适时调整,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筹资法指标分类由原来的六分法调整为三分法,更加突出反映政府、居民个人卫生筹资力度和变化趋势,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保险覆盖程度。在国内外专家技术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卫生费用筹资法做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核算指标进行必要调整,并对1990-1995年全国卫生费用筹资法测算结果进行修正,并将修正结果通过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送阅件》对外公布。
1996年9月23-27日,由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课题组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讨会和技术方法培训班,由国内专家介绍国内外卫生费用核算研究进展,中国卫生费用核算方法,以及全国卫生费用核算结果与分析,并就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刘新明、于德志、孟建国、张成玉等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刘新明司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卫生费用核算工作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摇要,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考虑国家财政的卫生投入,’这只是国家庞大卫生体系的一部份。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卫生筹资集道的拓宽,孺要掌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必须研究与核算卫生总费用。其次,卫生费用核算工作也是大卫生观的需要,卫生部门需要强调大卫生的管理、监侧与评价,卫生资派的筹集和流向是最基本的信息工具,也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
评价手段。第三、通过卫生费用核算可以研究宏观经济条件下的卫生筹资任务,观察卫生筹资结构变化。从目前卫生费用核算研究中可以得到启示,近年来政府投入逐年下降,同期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也是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一卫生费用指标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反映的非常灵敏、贴切和吻合。今后卫生筹资任务是继续争取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但是,财政状况不好转,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卫生的投入是不现实的。
参加研讨会的52人分别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根据自愿原则成立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协作组,确定了协作组的活动目的和内容,·按照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的要求,开展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活动,使卫生费用核算从理论研究向经常性业务工作转化,并在我国建立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报告系统和信息监侧点。以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作为主办单位,不定期的编印“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通讯”,以“通讯”作为信息交流园地,进
行理论方法研究、工作活动动态介绍和经脸交流。
1996年底,卫生总费用作为评价卫生事业发展的盆要指标被写入全国卫生大会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明确指出,到20世纪末,争取全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使卫生费用核算研究真正转化为卫生决策。参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各地区根据当地卫生事业发展实际情况,分别提出本地区卫生总费用预期目标。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卫生经济培训与研究网络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规划财务处处长研讨班。研讨班上,杜乐勋教授、王禄生研究员、赵郁馨研究员分别介绍卫生费用核算基本理论和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在卫生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等。山西省徐蓓兰处长、福建省包章炎处长分别介绍本省卫生费用核算结果,广东省吴圣明处长提出卫生费用核算工作中的问题。魏颖教授和胡善联教授分别就卫生费用
核算相关问题发衰愈见。
1997年1月28日,由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网络座谈会。财政部、劳动部、统计局、中医药管理局、农业部、计划生育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公安部、司法部、武替总部等国家各部门负资同志应邀参加座谈会。魏颖所长主持会议,各位来宾积极发言,对卫生部和卫生经济研究所开展的该项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表示积极参与和支持这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作。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既是一次专题讨论会,又是一次信息交流会,还是一次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联谊会。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刘新明、于德志、孟建国、张成玉等领导同志参加座谈会。刘新明司长在发言中首先代表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向各位在座的领导同志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卫生费用核算是一项很困难屯很复杂的工作,涉及面非常广,如果没有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我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这项工作在1996年取得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已经从研究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成为卫生发展和卫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一是继续完善筹资法,开展使用法的侧算研究,并着力解决核算工作中的盲点问题,使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更好的为卫生决策服务。二是在各地推广卫生费用核算工作,将其作为计财部门的经常性工作,争取将卫生费用核算结果纳入社会经济统计范围。三是充分利用卫生总费用相关数据,深入开展政策分析研究,为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服务。
魏顺所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卫生经济研究所受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委托,承担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除了研究人员较高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外,与各部委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大家的心血没有白费,卫生总费用指标及其核算结果已经在高层决策中被使用,该项工作也将在各省开始推行。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这项研究,完善方法,深入分析,培训人才,发布信息,使这项工作在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997年8月13-16日,福建省卫生厅计划财务处在厦门市举办了全省卫生费用核算培训班,开创了区域性卫生费用核算培训活动的先例。来自省内九个地市、单列市卫生局及其医院的财务、统计工作人员30多人参加这次培训。包章炎处长在培训班上对全体学员提出要求:加强对卫生费用核算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卫生费用核算指标的理解,掌握核算方法,数据收集要准确、可靠、不遗漏、不重复,认真分析评价核算结果,将其转化为决策依据,深入研究福建省各地区卫生费用筹资、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当他谈到个人体会时说,卫生费用核算工作有四方面益处:其一,有利于加强宏观和微观管理,宏观上可以同全国及各省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徽观上发现卫生筹资结构变化规律,为制定卫生经济政策提供敏感的经济信息;其二,有利于科学决策,福建省卫生费用核算结果为全省编制卫生事业“九.五”计划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三,有利于加强卫生资源合理配i,科学评价区域卫生规划及综合经济效益;其四,有利于计财工作职能在观念上的转变,使计划财务人员拓宽思路,站在全局角度考虑问题。
1997年12月4日,中国卫生费用核算项目组在北京会见孟加拉国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代表团,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代表团成员有孟加拉国卫生费用核算项目负责人、财务官员及卫生服务总干事。两国学者就卫生费用核算数据收集、侧算参数的确定、成果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互相切磋和学术交流。
1999-2002年,在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的直接领导和世界银行ASF.It项目支持下,中国卫生费用核算项目组参照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国际卫生费用核算分类标准,以安徽省为现场进行试点研究和具体操作,系统开展筹资来抓、机构流向、实际使用三个维度的卫生费用核算,并进行了平衡核算的探索,在我国首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省级卫生费用核算系统。这是一次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从方法学上为我国建立省级卫生费用核算系统莫定了基础,在核算口径划分、指标体系确立、平衡核算方法和平衡表的编制等方面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2001-2008年
2002年1月10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讨会”,邀请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科技司、国民经济核算司、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医保司等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以及卫生部办公厅、统计信息中心、国外贷款办公室、卫生经济研究所等部门负责同志,WHO驻华代表柯林思博士和杨宏伟先生参加会议,就中国卫生费用核算方法、信息发布、数据开发与政策应用等问题共同商讨。卫生部规划财务司于德志副司长主持会议,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参加会议。
卫生经济研究所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室主任、中国卫生费用核算项目组负贵人赵郁馨研究员系统介绍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进展,卫生总费用概念、筹资来源主要评价指标、侧算方法和测算结果,以及卫生总费用政策分析和信息发布。WHO驻华代表柯林思博士介绍了国家卫生费用核算在国际上的新进展,国家卫生费用核算的矩阵方法,以及国家卫生费用核算的政策应用。
各部委领导同志分别就卫生费用核算方法,信息发布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筹资方法日趋完善,其核算结果在研究和制定卫生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建议尽快建立规范的官方信息发布系统,将卫生总费用主要数据纳入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进一步扩大卫生总费用研究领域,借鉴国际经验,逐步与国际接轨;提商卫生总费用政策分析能力,将卫生总费用数据信息应
用于国家宏观决策和卫生决策。
于德志副司长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各部委领导同志在百忙中抽时间参加会议,也感谢国家相关部委多年来对卫生费用核算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对今后卫生费用核算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加强卫生总费用政策分析,为卫生政策提供重要信息;不断完善卫生费用核算筹资方法,避免重复计算;在卫生体制改革中,逐步开发与研究其他测算方法。并表示将由业务主管部门请示卫生部领导,通过官方渠道尽快将卫生费用核算结果纳入国家统计局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定期发布。
2002年1月21-22日,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国际研讨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美国Milbank基金会、美国北达科他州、俄勒冈州、马里兰州、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专家;国务院研究室和体改办、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及卫生部各相关司局领导和专家70余人参加会议。这次会议云集了国内外各方面专家和学者,可谓是群
贤聚会。
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卫生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卫生费用核算作为卫生方面的宏观经济信息,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筹资政策和卫生资金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制订卫生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中国政府始终关心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关心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和政策分析。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中国卫生费用核算方法,其核算结果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但是,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给我们的核算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强化与完善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系统,我们希望得到国际组织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同时,希望在研讨会交流过程中,讨论卫生费用核算方法时,就卫生总费用政策分析方法也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彼此沟通,一定能够重新设计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费用核算总体框架。
在认真听取国内外专家发言的基础上,与会代表就中国卫生费用核算方法和标准,国家级以及地区级卫生费用核算指标体系的建立,卫生费用核算政策应用,以及信息报告系统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卫生费用核算目的是为了满足卫生体制改革和政策分析需要,随着卫生体制的变化,卫生费用核算也要不断地作出新的调整。项目设计重点不是为了进行国际比较,而是为本国政策制定者提供服务,所以在方法学上不一定照搬OECD的指标体系,可以尝试建立双轨制的指标体系,以满足国内政策制定者需要,同时进行国际比较。
专家们建议:建立国家级卫生费用核算指导委员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发领导层和政策制定者参与卫生费用核算项目设计和核算结果的政策分析;加强筹资核算方法、数据来源、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侧算人员的政策分析能力。开展地区级卫生费用核算研究,选择国家级卫生费用监侧点,建立各级卫生费用数据库。同时建议亚太地区卫生费用核算网络编印区域性简讯,加强亚洲发展中国家卫生费用核算的信息联络与交流。
200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国统函【2002]67号。该函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同意卫生部发布全国卫生总费用统计公报,并在公布之日起10日内报国家统计局备案。今后卫生总费用数据的定期发布与报送,请纳入卫生部综合统计工作中。这标志卫生总费用数据将纳入国家统计局法定报告系统。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首次公开发布了200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主要数据信息。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框架,并且将定性分析与定t分析相结合,建立了绩效评价指数和卫生筹资公平性指数,并将各成员国绩效评价结果和卫生筹资公平性指数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为了提高各成员国独立开展侧量与评价能力,2002年6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派代表专程来华,与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国家统计局、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共同
商议开展中国卫生筹资公平性侧算。
商议结果:由卫生部国际合作司牵头,国家统计局积极参与,在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支持下,由中国专家独立完成中国卫生筹资公平性测算工作,具体由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组织实施。2002年12月,项目技术负责人赵郁馨研究员与WHO项目官员签署该项目工作协议。
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先后完成黑龙江和福建两省预侧算工作,在取得实践经验,掌握侧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9700户城市和农村居民入户调查资料,完成全国卫生筹资公平性侧算.在听取各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3年3月30日完成卫生筹资公平性技术报告(中、英文),并分送给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和国家统计局,城市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队,以及WHO驻中国代表处和部分专家,
进一步征求意见,在征得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后提交WHO总部。总部专家将根据中国项目组提交的测算报告和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和鉴定,并于适当时机,将审核结果与中国政府进行官方讨论。
2004年,由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国际发展部联合组织编写的《卫生费用核算指导手册》出版发行。书中综合了在该领域长期从事研究和实际测算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帮助读者构建本国的卫生费用核算框架,了解数据获得和评估的整个过程,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实例,帮助读者掌握如何把原始数据转换为对政策分析和政策制定有价值的信息。 这本书是专门为中低收入国家进行卫生费用核算工作而编辑出版的,为了推动我国及区域性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建立,加强卫生系统信息化管理,提高卫生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卫生经济研究所组织该领域专家及研究人员对本指导手册进行翻译编印,供国内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参考使用。并于2005年7月在哈尔滨市举办全国性卫生费用核算方法培训班,浙江、甘肃、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天津等省、市卫生厅、局规划财务处、
卫生经济学会,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与培训网路部分教师参加会议,共同研讨卫生费用核算方法新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地区性卫生费用核算工作健康发展。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国家2006-2010年卫生筹资策略》一书,目的是向成员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指导,以利于各成员国制定全面的卫生筹资政策,建立充足、稳定、高效的卫生筹资系统,确保高质量卫生服务的公平利用。书中利用卫生费用核算数据论述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比例高于50%,必然对卫生筹资公平性产生严重影响。并提出2006-2010年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卫生筹资策略目标,争取将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左右.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蒙古乌兰巴托举办国际性卫生筹资策略研讨会,宣传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卫生筹资策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卫生经济研究所、社会劳动保障部派员参加会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进行考查,并派专家到中国就中国卫生筹资策略实施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技术评估。
2005年12月,OECD/韩国卫生和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一亚太地区卫生费用核算网络在韩国首尔召开第一届卫生费用核算专家会议,就如何提高亚太地区各国卫生费用年度报告水平;进一步增进国际合作以提高卫生费用核算方法和标准等问题进行研讨。2006年、2007年、2008年在韩国首尔连续召开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卫生费用核算专家会议,分别就WHO编辑出版的《卫生费用核算指导手册》修改问题;卫生费用核算某些专题研究(居
民个人卫生支出调查研究方法、各国卫生费用核算制度化建设、卫生费用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疾病卫生费用等)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讨论亚太地区卫生费用核算绿皮书的编写等问题。中国、泰国、韩国、斯里兰卡、蒙古、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均已完成本地区卫生费用核算绿皮书编写工作,这项工作正在其他国家逐步展开。
(注:OECD/韩国卫生和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由韩国卫生部和OECD于2005年9月成立,宗旨是促进OECD国家和亚太地区非OECD国家间的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信息共享。亚太地区卫生费用核算网络于1998年在WHO支持下由本地区卫生费用核算专家建立,目的是促进亚太地区卫生费用核算合作和经验交流。)
2006-2007年,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在世界银行支持下,相继在河北省迁安市、广西省鹿寨县和宁明县、甘肃省峨县、武都县和漳县等地对公共卫生费用核算展开专题性研究.这一核算研究主要运用OECD推荐的卫生费用核算功能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公共卫生费用指标体系设计、现场调查技术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框架等内容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大量现场调查,积累了宝贵经验,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费用核算体系和核算方法。同时,在广西省鹿寨县开展了艾滋病防治费用核算研究,建立了艾滋病防治费用核算体系,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该地区艾滋病防治费用的资金来源、分配和使用情况,将病种费用核算体系建设和方法学研究又向前推进一步。
同期,卫生经济研究所与天津市卫生局密切合作,对天津市卫生费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省级卫生费用核算体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省级核算系统更加全面与完善,使疾病控制费用核算、妇幼卫生费用核算、医疗费用核算等形成比较完整的卫生费用核算子系统,与全国和各省相比较,技术方法已经达到我国目前卫生费用核算的最高水准。第二、天津市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已经成为直辖市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唯一代表,它的建立为其他直辖市卫生费用核算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第三、非常完整地体现了天津市卫生资金流动的全部过程,可以从横向和纵向综合反映天津市卫生资源状况。
2008年4月,为了进一步推动省级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向纵深发展,为卫生改革与卫生发展服务,由卫生部规划财务司领导,依托卫生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与培训网络,经卫生部办公厅正式发文,建立了全国性、跨地区的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协作组,福建、浙江、天津、上海、甘肃、黑龙江等十一个地区成为协作组首批成员单位。全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协作组的建立,标示着我国地区级卫生费用核算研究适应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必将使地区级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协作组建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2007年财政部对国家政府收支科目进行比较大的调整,从原来的政府财政投入口径向政府卫生投入大口径转变。目前,“政府卫生支出”是广义的政府概念,不仅包括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出也包括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障的财政支出。这一变化赋予卫生资金来源核算以新的特征,因此,必须在原有政府支出分类的基础上,作出新的调整,以反映政府这一核算主体筹资渠道的新特征。为此,协作组成立了卫生费用
核算专家组,并选择浙江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天津市、上海市五个地区作为先期试点研究单位,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财政部、统计局、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等部门和专家论证,确立了2007年卫生费用核算新的指标体系,既适应财政部调整后的国家政府收支新科目,又与前期核算体系进行合理衔接,使2007年卫生费用核算结果保持历史连续性。
2008年7月24-29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召开了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协作组工作会议,并举办了卫生费用核算理论与方法培训活动。协作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专家、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的同志共5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协作组成员单位集体讨论了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协作组工作要求和有关规定(包括协作组研究目标、组织结构、任务职责、经费来源与使用规则等事宜),根据2007年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变化情况,对卫生总费用核算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初步形成2007年卫生费用核算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侧算模版和指导手册,在会上对协作组成员单位进行了集中培训。卫生部规划财务司于德志副司长参加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是卫生郁非常关注的向瓜,是卫生改革的重要基础性信息,省级卫生费用核算工作的开展和推广对于解决地方卫生政策问题的作用很大。省级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和信息网络建议彼确定为2008年卫生经济网络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并于2008年4月成立了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协作组。网络将积极配合协作组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7月9-11日将在北京召开第六届全球卫生费用核算专题研讨会.此次会议由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中国卫生经济研究所(CHLI)承办.会议将针对卫生费用核算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决策领城的应用进行广泛交流,同时,对OECD国民卫生费用核算系统(SHA)的,修订意见进行讨论。
(注:以往各届全球卫生费用核算专题研讨会时间与地点:第一届1999年6月荷兰鹿特丹;第二届2001年7月英国约克;第三届2003年7月美国三藩市;第四届2005年7月西斑牙巴塞罗那;第五届2007年7月瑞典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