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招生需改变的是利益格局


关于广州市中小学招考政策,用一句老话形容是“五年一大变,一年一小变”。其实个人认为,一年一小变大致属实,但五年一大变不见得。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或许有,那也是把鸡蛋从这个篮子换到另一篮子的利益分割思路。而篮子从来都是这些篮子,蛋也是同样的蛋。在教育部门眼里,常量和变量虽然时时都在应对,但这种格局却从来不需要改变。

 

今年中考的录取工作尘埃未定,已经传出明年广州市将酝酿新的招生政策,市属与区属的招生范围将有较大的调整(《新快报》7月15日A05版)。这是对今年中考招生矛盾的第一反应,也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反应。今年广州中考十二万考生,能上普高的只有一半。严重的供求矛盾,导致中招分数也出现了不正常的倒挂,提前批与第一批的分数线倒挂,择校线与正常录取线也倒挂。这种情况,必然造成为数不少的考生与家长的利益的损失。在此为他们表示深深的遗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出现的问题,从来不是在一两天或者一两年当中形成的。高中招生严重的学位供应不足,与前些年广州市停止建设新的高中,尤其是拒绝民间资本进入有莫大关系。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是中招矛盾尖锐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学校就算开放择校也无法改变生源不足的局面,而示范高中、名牌高中却成为全社会追捧、矛盾争议频发的战场,家长们宁愿放弃现成的公费学位,也要举钱角逐。很难相信,建立仅短短几年的学校,如果没有政策的推力,能集中这么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中考确实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是由义务教育转向个人选择个人发展的教育阶段的关节点,它既要继续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也要为社会竞争与个人选择腾出空间。政府管理应该从根源抓起。将学校分为市属中学与区属中学来招生,很明显是一个短期思路。反过来看看中招矛盾的症结,一在客观上学位总量的不足,二在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学校质量差异。既然负责公共教育资源,就以引进资源和分配资源为切入口,而不需要费劲地去管哪所学校怎么招生、在哪里招生了吧!一年出台一部新政又如何?按照新的政策,区属高中明年是不是百分百就不招外区学生呢?很难办到。也没有必要把有择校需求的学生往市属学校赶。更何况现在外地生在广州升学、高考的通道已经逐渐开放,大把择校费可以收。这是利益,也是资源,仅仅依靠部分名牌示范高中,能够消化吗?高中是非义务教育,不管公民民办,不管公费自费,都不违反国家政策。既然这样,又何必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都在为广州市民服务,又何苦去制造差异,限制学校服务范围?蛋糕做不大,最终是限制了竞争,制造了不公平、不公正、腐败丛生、矛盾突出的恶果。

 

广州市中考新政的思路其实很清楚,就是把鸡蛋在篮子里重新分配一遍,以免再出现今年这样的尴尬局面。未来如何,则没有更清晰的思考。现在广州的高中有品牌和质量的差异,但再大的差异,其实也不过是同类竞争,不足以带来实质的改变。必须引进外来物种,才能激活更多潜在的能力。好的学校会有很多人去争,人多了收费也多,自然也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为更多人的利益实现提供可能的空间。这属于正当的市场选择逻辑、良性的优胜劣汰法则,习惯用行政思路去左右一切的人是不懂的。现在中考阶段尚处于一个人口波动的高峰,看似热闹紧张,其实也隐藏着萧条的危机。如何在波谷时还能创造奇迹?当然需要更长远的考虑。可以肯定的说,中考招生,需要的不是一个分配公式,而是一种更开放的机制。开放竞争,引进淘汰,才能带来根本的改变。

 

 

——本文发表于2009年7月16日《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