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深圳并没有如外界所预期获批“深港共建全球性金融中心”,而是获批了更具创新意义的“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这样,关于“金融中心”花落谁家的争论似乎已经尘埃落定。
然而,有关人士认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国相继确立了一东一南两大金融重镇——“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和“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深圳,再加上此前北京金融街正式开始大范围西扩,这表明京、沪、深及其他中心城市之间争建金融中心的竞争态势,并不会因深圳落选“金融中心”而打破。那么,除了京、沪、深,金融人才还有哪些城市可以作为事业发展的选择呢?
我国内地城市建设金融中心的竞争由来已久,而且试水其间的绝不仅止于北京、上海和深圳,包括天津、重庆、成都、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广州、济南、合肥、南京、杭州、宁波、福州、武汉、长沙、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和太原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都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设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地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已经多达90个。
这其中,上海已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则是“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天津的目标则是“北方金融中心”,而重庆将定位于“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在其他城市中,广州推新称自己是“金融硅谷”、武汉则要建“江南金融中心”,长沙借助长株湘潭城市群试验区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杭州避开上海锋芒要建设“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东北四大城市也争建金融中心,其中沈阳和长春共争“东北金融中心”,哈尔滨和大连同指“东北亚金融中心”;乌鲁木齐和南宁依边境地理之便,分别要建设面向中亚国家的“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和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济南号称金融实力辐射鲁、冀、皖、豫,要建“跨省域区域性金融中心”,福州背靠台湾,要建海峡西岸区域金融中心。此外,南京定位于“华东地区重要区域金融中心”,西安的目标仍然是“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其他未明确提出具体定位的城市,也都将建设覆盖省内区域,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列为了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也已初步显现: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别依托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天津、重庆、成都、济南、广州、福州、杭州、南京、西安等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金融资源集聚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聚贤华尔街金融招聘网CEO石永明认为,虽然这些城市建设金融中心的思路和举措等多个方面有所重合,但是其各不相同的金融中心城市定位却为广大金融业人士构建了巨大事业发展空间。正是这些城市建设金融中心城市定位的差异化,为各专业领域、各层次的金融人才就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首先,众多金融中心城市为金融人才就业在京、沪、深之外,提供了更多的地域选择。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一线中心城市虽然就业机会众多,但是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众所周知,要想稳而居、居而宜却是大大不易。相比较而言,重庆、济南、长沙、西安和大连这些二线中心城市,可提供给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生活质量也更为优良。
其次,为各领域、各层次金融人才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选择。虽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国际国内金融机构众多,但毕竟可提供的岗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有限,而在其他金融中心城市,由于高层次人才缺乏,所提出的人才引进政策较为优厚,求职人员也就有了更多的岗位选择,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回报。
再次,为金融人才发展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提供了实战机会。由于更加贴近市场,相较于留在京、沪、深的机构总部跑龙套,金融人才在其他金融中心城市将会拥有更多的实战机会。
“除了京、沪、深,其他金融中心城市也不失为是金融人才就业的优化选择”,聚贤华尔街金融招聘网CEO石永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