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子思维


    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本能与人的思维决定的,而行为的结果又反过来对人的思维进行强化。而人的思维又是由人的本能和经验所决定。所以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若一个人长期将自己设定在一个思维范围内时,他会以这样的固定思维去做事,然后行为的结果又不断的强化这样的思维。这种思维便在这样一个思维范围内不断的循环深化。

    这个思维范围就像一个黑匣子。人将自己关在这个匣子里,然后透过匣子去思考问题,去采取行动,而行动的结果又不断的强化这个匣子。我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匣子思维。

    现在对匣子思维进行定义:匣子思维是指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对个人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思维方式。  

    匣子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思维限制,或者思维界限,它的形成过程是极为复杂。可以说是由一个人所有的经历和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而形成。但它并不是一个人所以认识的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经过人思维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筛选提炼以后形成的。

    匣子思维形成的主要因素:1、人的本能;2、人生经历;3、生活环境;4、智力水平;5、学习。

    匣子思维的边界:以个人出发,然后不断地向外延伸。 自己—父母—情人—挚友—卧室—学校……一直延伸最远处就是匣子思维的边界。

    匣子思维是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会形成一个小思维——匣子思维。而这个匣子将影响他的一切思维和行为。因为人的认识限制于这个小世界,而思维也将从这个小世界出发,然后决定他的行为。而这种过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

    匣子思维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打破,人不会主动跳出这个匣子。因为匣子以外的事物都让他觉得陌生,人们对匣子外面的事物往往感到恐惧,因此对于未知的渴望与恐惧让人在跳出匣子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反复与迟疑。

    一旦匣子外面的世界让他感到恐惧,或者受伤,他又会躲进原来的匣子中去。把自己封闭起来,用原来的匣子思维去思考问题。然后继续试探、反复试验、最后确定没有伤害,或者自己可以把握的时候他自己便会自己走出原来的匣子——进入另一个匣子。

    因为匣子思维是过去形成的,因此它是有局限的。它是他过去的生活圈子,但它同时又是熟悉的,很容易把握,所以人们很容易依恋上它,并执迷不悟。匣子中窥视世界就如同门缝中看世界。用有限的思维去认识无限的世界,必定会陷入一种不对称的思维困境。看问题也会很片面,也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有时候匣子思维会成为一个人最后的底线。因为在这个匣子世界里,人可以找到最温存的安慰,可以找到最初的快乐,但找不到人最深沉的感情——“使命感”、“神圣感”、“好奇感”、“成就感”。

    因此,它是一个人人生最大的财富,但也是个人发展最大的阻碍。

匣子思维限制了人的发展,它的局限性,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很容易使人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然后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原因是因为匣子里根本就没有出路!!!

    这时候人想要得到救赎,就必须跳匣子思维,只有跳出匣子思维,人才可能真正的找到出路。  

    要真正认识匣子以外的事物,就必须跳出原来的匣子,用匣子以外的思维方式去认识。

    但是,一个人跳出一个匣子,其实只是进入了另一个一个大一点的匣子。在这个匣子中,人可以达到发展,如果人还想发展就必须再从中跳出去。人要得到真正的救赎,就只有不断的跳匣子。

    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匣子,如果你可以跳出所有的匣子,站在匣子外面看世界,你会发现出路无处不在!  

最后是自己的几点建议:

    1、这个世界无比广阔。

    2、它热情地拥抱每一个人。

    3、如果你感到没有出路了,那一定是你自己把自己关进了自我的匣子里了。

    4、如果你想得到救赎,唯一的方式就是走出匣子,去拥抱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