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求新树木树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哈佛大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学的日子浏览该校网站,竟意外收获奇文——《为什么不选哈佛大学》。《哈》文说,中南林是我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公立大学,哈佛大学是没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私立大学。中南林占地 2000 多亩。而哈佛大学总共占地才500英亩,小得可怜。中南林学生人数达到4.1万,而哈佛大学才1.3万。中南林学生不但全部流利掌握中文,并且很多人还通过了英语大学四级和六级考试。而哈佛的学生除了会说英语,懂中文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同样,中南林的很多老师既有中国的教育背景,又有国外的留学背景。而哈佛大学,全校竟找不出几个有完整中国教育背景的老师来。本人历经五次高考,终于有幸被中南林破格录取为夜校旁听生。而哈佛大学,在本人的五次高考经历中,没有一次填写过。最后,《哈》文说,两个学校不同的校训注定其选择中南林而不是哈佛。中南林校训是“求是求新树木树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朝气顿生,而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听起来有让人同性恋的冲动。

《哈》文听起来搞笑,但也道出了一些真实。在校训层面,校训,原本是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因为兼具底蕴和实效,而被一代代师生传承下来,最终演变为校训。一所学校的校训不仅从本质上讲是该校甚至是学校所处的那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凝聚,更是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从功能上讲,校训对内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及行为方式、引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对外则作用于社会文化和文明理念,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比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为“让真理与你为友”,来自格言“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但是,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了哈佛大学求实崇真的立校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体现了耶鲁大学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体现了普林斯顿大学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郁的爱国情感。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校训“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强调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中南林校训——“求是求新,树木树人”中的“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这句语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态度及作风。“求新”,意为不断创新。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跟社会前进步伐,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创新中谋发展。

这一点,与本人在中南林开讲的《蒋伏利——传统经济学批判与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思考》中重点提及的林浆纸一体化循环范本企业——金光集团APP在中国发展的价值追求高度一致。在以企业愿景和价值观为核心的APP文化中,APP中国的愿景是:“透过林、浆、纸一体化,建设成为世界最大、最强的绿色循环企业”。愿景中包含了“实践绿色循环”、“传承造纸文明”和“提升生活质量”三大使命。APP中国的价值观是:“追求完美(Pursuing Excellence)、诚信正直(Integrity)、卓越领导(Leadership)、自主管理(Ownership)、团队协作(Teamwork)’”。把价值观中5个开头字母连接起来就是PILOT(领航员),意为公司希望员工都成为APP的“领航员”。简言之,金光集团APP文化是一种对企业愿景的认同和向往,是一种对企业价值观的承诺和实践,是一种凝聚团队锐意进取的意志和步伐。

本质上,大学从最初创办的时候开始,就被当作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场所,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讲过:“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也因此,追求知识被看作大学的基本功能,基于这样的传统,许多大学把“求实、求是、求真、创新”等融入自己的校训中,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诚心向学的校园文化。但其中又稍有不同,有的学校将“求实”与“创新”结合起来,在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超越,比如同济大学的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有的学校注重“实事求是”,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学术、以执着的精神来追求真理,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等。中南林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既强调“求是”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是办好一所大学的精髓和最高境界,是师生员工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又强调“求新”之探索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活力所在,是学校出人才、出成果、上台阶的重要保证。两者不可偏废。

“树木树人”是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凝练而成。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这段话说明培养人才是带根本性的长远大计,体现了管仲的人本思想。管仲认为教化百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尹知章注解《管子•权修》说:“树人,谓济而成立之。”后来就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意义重大,同时也表示培养人才之不易。

用中南林副校长秦立春教授的话说,“树木树人”集中体现了中南林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树木”二字代表了学校要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于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树人”二字代表了学校的中心任务。同时,“树木树人”对广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热爱林业事业,二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把自己造就成能担负起国家重任的栋梁之材。“树木树人”既体现了中南林的办学特色,也是中南林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此方面,APP中国在躬行实践林浆纸一体化循环经济道路上总结的“植树造林造福自然,制浆造纸造福人类”的“企训”,表达了相同的诉求)。

查中南林校志,其前身之一是成立于1958年的湖南林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成立的克强学院。另一个前身是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成立的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63年在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的直接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陶铸亲自为学校选择了校址,亲笔勾画了中南林学院的蓝图,亲自为中南林学院题写了校名。1970年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1978年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1980年株洲新校址破土动工。2000年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主校区迁往长沙市原湖南林学院校址,实现了历史性回归。2003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2005年正式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并。

虽然,在变迁里,中南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传承历史,为办学传统寻找新的注解,与时俱进,让办学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以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中南林不断开创新的未来,再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