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追逐身外,难免忽视内心
——《道德经》笔记之十二
色彩可以炫目、声燥可以刺耳、欢宴可以伤脾、纵驰令人难抑、珍宝刁人贪欲——总之,身外之物追求过度,将使得人之心态与行为变形,反而遗失了自身所求的原本。
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寻求的大道,本非一般人能够轻易获得,更何况大凡普通人,因着偏好于身外物质(或者荣誉、虚名)的追求,越来越将自身迷失。
老子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在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看起来,老子对于人性的本质看得很透,也看得很远——我们现今的世界,我们眼见到的一切,不都是应证了老子早先的“预言”与“警示”么?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历史的持续演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创造能力也随之骤然提升。然而,人们在对物质文化的发展孜孜以求的过程中,过多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于身外的东西,却一再地将作为生命价值最根本的自己的内心迷失、忽略。
这可能与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有关,或也源于社会生活对于个人自身精力投入的持续性压迫(因为伴随着职业、工作的高效率,自己的生活也顿时变得“无法自控”起来)——但是,作为人类一个整体行为,人们对于身外之物(包括物质追求与名誉追求)的重视程度,已然远远超出了人们可以承受的水平和限度。
其实,表面上看,人们对于身外事物的过度追求和关注,是出于对物质的崇拜(所谓“拜物教”),其实却正是人们内心不够充实的外在表现。原本,人的存在于世,在不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所谓一日三餐、日立一尺地、夜卧五尺床)所牵挂的情形下,便要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并非单一地我们出门不被抢劫、或者出门在外家中不被盗窃,而是更高一层意义上的安全感:比如受到起码的尊重、获得体面的工作,更高一步,便是欲通过一定的机遇和自身的努力,成就一个事业、至少是发上一次小财,等等。但是,在现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才能更为周边)(甚至更大的社会范围)所认可、所尊重、所知晓、甚至所崇拜呢?既然自己暂不能够以实际的事业来展示与人、现世与世,便只好以外在的物质来武装自己了。于是乎,住房(还有装修)、车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为向周围人们炫耀而需,服装就更是如此了,不是考虑自己的合身与搭配,而是一味地追求名牌价值的大小,似乎身穿着大牌子的衣着,自己的肉体也会优质起来(却独独忘却了自己的灵魂正被华丽的衣着所淹没)……
如果说对于物质的追求,只要适当(不为过度的“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驰骋畋猎”、“难得之货”所迷失),也还是符合着人类社会历史潮流的一种“善举”(因为按照现今的经济学观点一定程度的消费,正是对社会经济的实际推动);那么,对于自身虚名的偏好与追逐,则是自欺欺人、于己于人都无价值的贻害之虞了。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官员为着自己的一己政绩而想方设法地干着他们的虚名游戏——为了虚名,可以找关系进京跑官;为了虚名,GDP数字也可以随意地注水;为了虚名,干部巡查可以让“职业困难户”来进行“接待”;为了虚名,三年的工程可以在一年“完工”;为了虚名,矿难人数、事故死亡人数,居然也可以隐瞒不报……
其实,在老子看来,人性所有应当注重和抑制的,就是一个“欲”字。当然,正是有了人性之欲,才推动这个人类世界不断、持续地向前发展至今(因为一旦没有了欲,便失去了需求,因而也会致使人类世界的停滞与死亡);然而,人类的欲望太过强烈,人们不光是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还要寻求更加广泛的物质需求和生活空间。
人类对于物化与外化事物的过度追逐,非但多多少少削弱了人类内在心灵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日益增大的威胁。
人类对于物质的过度性追逐,无疑是加大了对于环境资源的需求力度,这种过度意义上的对于环境伤害,已经引起了人类广泛的警惕和关注。但是,人类的欲望本能,却使得人类对于这种对于环境恶化的警示,显得苍白与浅淡起来——曾几何时,不是还可以见到有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那么多的集团和群体,对于人类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着日益加剧的所求与开垦吗?
人类对于技术的追逐,或是出于对宇宙世界奥秘的好奇(这是值得敬重的)、或是出于某种政治或经济利益(这也无可厚非)、或是出于一种技术本身的发展惯性——但是,无论技术有多发达,我们都还是要生存于这个地球、这个世界环境,至少是这个宇宙本身吧(相比若干年以内我们人类是无法超越宇宙极限,进入到外宇宙的黑洞里去生活的吧),那么,对于
这里就想到了科学技术。不错,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人类的生活层次不断地提高,也为人类自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但是,且不说类似乎核技术可能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威胁存在,单是一些技术的产生,也足以令人类对更完善地提升自身提出了挑战——比如单细胞生育技术的产生、克隆技术的产生、甚至转基因技术对于生物自然属性所带来的挑战,等等。
虽说我不是一个技术崇拜者,但我也绝对不是一个技术恐惧者。但是,现实的情形是,技术,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开始淹没、并正在进一步淹没我们人类作为生命最基本价值的心灵的凸显和存在。
我承认,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但是,作为个人,却可以在现代生活的总体环境中进行自身的个体寻求,以期在对于身外的追逐与对于自身内在心灵的寻求上,获得一种尽可能的平衡来。
何以才能寻求到自身原本所具的内在心灵的存在感呢?想来说易不易,说难也不是太难。只要将身外的东西稍稍看淡一些,对于该放下的东西勇于放下;或者培养其自己一颗宽容的心,对他们的不敬或无礼,能有一种大方的心态;或者在繁忙奔波的间隙,安下心来,静静地发一阵“呆”,松弛一下自己的神经(当然,读读老子也是一种修养的号方式吧),你自然就会寻找到险些被自己遗失的作为人生来说最为基本、又最为重要的东西来。
当然,真要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式的宽厚与大度,就得具备一种足够的自信——因为如此,你才不会害怕自己对不对别人的尊重,去以物化的华丽来装点自己。
因此老子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人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基本、真实的需求,而不是附加在其它虚名上的过度的贪欲。
感于2009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