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海南省考察。19日一大早,温家宝来到了红光农场向阳队。农场职工吴畅科正在自家承包的橡胶林里割胶。温家宝走过去亲热地向他打招呼。问起承包后家里的生活,吴畅科高兴地说:“承包了780棵橡胶树,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也来试试。”温家宝接过胶刀,按吴畅科的指点认真地割起胶来,白色胶液顺着割痕缓缓流出。(2009年4月21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温家宝总理,在国际上向来展现的是豁达、睿智、不卑不亢、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的大国总理的形象。日前,博鳌论坛开幕上温总理所作的《增强信心 深化合作 实现共赢》主旨演讲中所透射出的大国姿态和气魄,还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我曾经讲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今天,我还要讲一句话,那就是希望,希望像一盏明灯,给予我们各国、各家企业、世界人民照亮了方向,永不熄灭。”从信心到希望,中国总理让亚洲乃至世界看到了光明,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大国总理的形象、风采、风范,感动了世界,也征服了世界。
走下演讲台、主席台的温家宝总理,来到了群众之间、百姓之中,立即便还原了他与生俱来的平民本色、亲民形象。在参加博鳌论坛期间,总理始终没有忘记他深爱着的人民群众。发表主旨演讲并会见有关外宾后,总理在海南省澄迈县、儋州市和海口市城乡调查研究:冒雨走访村民,向农场职工学习割胶,与群众实实在在的交谈、拉家常……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感人,丝毫让人感觉不出国家总理的尊贵,亲民爱民的总理用自己的纯朴感染着每一位海南村民,感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温家宝总理一处一处地查看、座谈,一家一家的走访、唠嗑,一声一声的嘱咐、叮呤,有许多感人的画面和情景。但对于总理“割胶”的镜头、“我也来试试”的话语,除了感动之外,更多的是令我们深思。
“我也来试试”,看似只是总理随口说的一句极其平常的话,却道出了、试出了总理愿意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感受劳动快乐的浓浓的亲民情结、平民本色。大家已经熟悉了总理来到群众家中时,揭揭锅盖、掖掖被角等对群众生产生活高度关心、关注、关爱的情景,也已经熟悉了总理来到百姓中间时,与大伙一起包饺子、亲自下厨房等体现总理主动融入百姓之中的场景。总理爱民不是放在口头上的,而是付诸于了每一件很不起眼的细节、小事上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会经常性地到基层开展调研走访活动,但是能够像温家宝总理一样一头扎入群众之中,一心融入百姓之中的,却并不多见。他们常常是人未到,车先行,甚至是警车开道、全城紧张,接站、送站,更是家常便饭。而到了点上,走马观花地看看、转转,浮光掠影地听听、谈谈,便扬长而去,不愿意,也难得能真正走进普通百姓中间,更不用说能主动地与百姓拉家常,主动地要求“我也来试试”,似乎丢不下那架子,更弯不下那身子。
我们常常讲,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甘做群众的“学生”、百姓的“亲人”。这其实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和要求的。但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当了官之后,便把自己真当那么回事了,平时看老百姓都不愿拿正眼看,把人民群众、普通百姓当作了专政的对象,千方百计让他们听我的,而不是主动地将自己融入百姓之中,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一道劳动,一起喜乐。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温家宝总理心系人民、执政为民的崇高品质的真实写照,更是我党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行事为官的根本要求。
忧民者,民亦忧之;爱民者,民亦爱之;敬民者,民亦敬之。正因为总理亲民爱民,具有人人可以靠近的平民本色,因此,只要群众听说是总理来了,总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总理周围。听说总理来到了农场,职工们纷纷聚拢过来。在橡胶林旁一块空地上,总理与大家围在一起唠起家常。温家宝说,看到农场面貌变了,职工生活好了,人心顺了,我十分高兴。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总理与大家的交流实实在在,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和掌声。相反,我们的一些官员,因为和群众没有感情,不愿意将自己当作普通群众,因此,群众见了他们,可能不是不约而同地聚拢过来,而是退而避之、敬而远之,背后传来的也不会是阵阵笑声和掌声,而很可能是哭声和骂声。谁是谁非,不言自明。
官民和谐、官民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官员应该怎么做、如何行,温家宝总理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接下来,就是如何学、怎样赶的问题了。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像温家宝总理一样俯下身子来做“一般群众”,让“我也来试试”。
相关新闻:
让南海明珠更加璀璨——温家宝总理海南考察工作纪实
像温总理一样俯下身子来做“一般群众”
评论
2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