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理人员的培训
直线职能制,或者委员会协调下的事业部制,都需要产生一批职业经理人。在制度框架内,这些人使用着别人的资源,办着别人交办的事情,受着别人的约束、监督和牵制。职业经理人最初只负责一些简单业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职业经理人负责的业务日益广泛,权力日益增加。其中位置最高的职业经理人甚至可以成为总经理,除重大项目和关键岗位的人事任免外,拥有相对完整的权力。
这些职业经理人从哪里来?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其中部分职业经理人是从企业主转化过来的。这些企业主的企业被大企业淘汰了或者兼并了,例如斯隆,他的企业被通用汽车公司收购了,他就进入通用汽车生产体系,成为中级经理直至企业总裁。这些经理人的好处是经验丰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挡一面。坏处是不太愿意接受制度约束,合得来时特别好,合不来时能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因此,这批人或者成为企业的高级经理,或者离开企业,另谋生计。
大量的职业经理人则是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但是,这些职业经理人并不是完全靠自身的力量,而是组成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协会,在职业协会中交流经验,增长见识,提高管理能力。例如,泰勒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里介绍自己的工时研究,于1899年成立了美国工业管理协会。1911年,吉尔布雷思成立管理科学促进协会,后来变为泰勒协会。不久,又与工业管理工程师协会合并成管理推进协会。这些管理协会的讨论重点都是生产过程的组织技术,对于提高美国工业企业的经理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帮助很大。
市场营销的经理人也有交流渠道。早期是零散的、自发性的。到191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市场营销协会,才开始讨论营销、和采购方面的程序和方法。
高级经理关心的是职员的挑选、培养、考评、薪酬等问题,即后来所谓的人事问题。他们侧重交流个案,其实质则是对那些有着广泛的、无法约束的灵活性的人的管理问题,即真正的管理问题。1921年,《管理和行政》杂志发行,面向公司中高层的管理需要,许多大企业的经理在此刊物上写过文章,通用汽车公司的高级主管们也在这份刊物上介绍他们的组织控制和会计程序。1925年,在一个人事问题专家组成的协会基础上,产生了美国管理协会。该协会很快就成了美国大企业中、高阶层经理人的职业性组织。
此外,企业中还有一些需要特定专业知识的岗位,如统计、会计等,这些岗位容易标准化培养,商业院校承担起了培训工作。与被大企业淘汰下来的企业主相比,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经理人相比,学校里培养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在专业知识上有一定优势,而且成本低廉。他们循规蹈矩,解决不了复杂问题,应付不了各种场合,难以独挡一面;但是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常规化的、制度化的工作。
首先是会计类的职业经理。早期的会计无非是记流水账,高级一点的是复式簿记,这些工作只需要懂得小学数学就行了。美国现代会计职业经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审计员,二是成本会计师。铁路公司的审计部门和会计部门的经理在19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他们的全国性协会。1897年,在英国公用事业会计师的帮助下,美国也成立了公用事业会计师协会,其中包括铁路公司的审计员以及会计部门的经理。在企业制度化进程迅速推进,企业界日益迫切地需要会计和审计人员的时代,会计师协会成了统一会计制度,培训会计和审计人员的有效机构。但是,协会产生的是高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师还需要由学校来培养。
19世纪末,一些私立商业学院开始讲授一些簿记方法和秘书方法。唯一的大学本科商业教学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业和财务学院,课程内容不过是古老的商业会计和法律。但是,从1899年起,企业管理教育迅速成为许多最著名的大学的课程的一部分。1899年,芝加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设立商学院。1900年,纽约大学设立商学院;同年,达特茅斯大学成立管理和财务学院。不过,这些学校的课程主要是为培养专业经理的,主要是会计和审计人员。
成立于1881年的沃顿商学院
1908年,哈佛大学成立企业管理研究院,面向大型多分支的工商企业。哈佛企业管理研究院最有成效的教授是阿奇·肖。他开设了“工业组织”课,但并不限于自己讲授,而大量依靠外请有着丰富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既有泰勒的车间管理派,也有通用电气公司的两位高层经理,一个是W·C·纳什,讲“分权化管理”,另一位是拉塞尔·罗布,讲组织结构。肖恐怕属于经验学派,或者至少懂得管理的复杂性,所以他竭力敦促采用类似于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肖新开设的“经营政策”课很快就成了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的基础课程,而案例教学法也成了主要的讲授方法。
实践证明,院校培养的人才以专业性人才为主,适合那些比较单一、特定的业务,而不适应复杂、多变的业务。这一特点至今如此。多数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是到投资银行和管理咨询公司从事专业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去了制造企业。即使去了制造企业,也是在其中的职能部门,而非生产一线。这里当然有报酬问题。在华尔街作经纪人,机会很多,报酬丰厚,很快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但在制造企业中从事一线管理工作,从一线管理工作中成长为一名高级管理者,这一生也就快结束了。
因此,职业经理人更多地产生于实际工作。有的经理人可能是从事技术的,有的是从事销售的,有的则本来就是工人,像泰勒和麦卡勒姆那样。在具体而琐碎的日常工作中,他们积累着对市场、技术、生产的经验和感受,增加着对人的复杂性的认识,从而往往比院校培养的职业经理人更能胜任复杂多变的管理工作。对此,猎头公司是深有体会的,他们最注重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高级经理人,而不注重有名牌商学院文凭的毕业生。他们的体会其实就是用人单位的需要。
与美国相比,日本和德国更加重视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日本,企业的中高层经理极少是来自商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当今中国,由于急切地向西方学习企业管理经验,人们通常高估了院校在职业经理人培养中的作用。正是这一点,形成了庞大的美式MBA的学习热潮。一旦这个热潮过去,会计、统计、审计、计划、动作研究、项目管理一类的专业人才可能还会有庞大的市场需求,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训市场即MBA或EMBA市场将消退。取而代之的将是企业主或现任高级管理人员的研修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只有极少数院校教师可以胜任主持和引导此类研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