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线”风格


意大利设计师米切罗蒂(Giovanni Michelotti )设计的意大利.胜利 “概念车(Trimph Italia)

汽车设计上名称很贫乏,我都不知道怎么会如此的。车的形状叫做line,简单的加上edge,soft 等等形容词,就是一个风格运动。有时候都觉得简陋到名词寒碜的地步,不知道为什么设计师这么勤奋,而做汽车理论的人就这么懒惰呢?我觉得很难对付的一个设计潮流,就是flow line 了。

有人说:这还不容易!不就是“流线型”吗?不对,英语上的确有“流线型”,那是约定俗成的,来自streamlining,因此对于flow line 怎么翻译,我都感觉有点棘手。这个汽车设计的风格时间不长,但是很另类。美国战后繁荣,汽车文化泛滥,因此导致了战后豪华车设计的滥觞,叫做“底特律巴洛克”风格。汽车设计的巴洛克风是设计上的恶俗风气,装饰堆砌、不得要领的概念,因此虽然有一段时间很受高端市场欢迎,但是毕竟缺乏内涵,而突然衰落了。在这个浪潮之后,设计界、汽车消费市场都开始出现了有更强的概念的要求,希望汽车设计能够更加明晰,而不是巴洛克风格的奢华和堆砌,跟着就出现了一个叫做“楞线”(Edge Line)的设计风格运动。设计上特别强调了前后直线的统一感,线条笔直硬朗,完全不用任何电镀构件做车体装饰。从极端繁琐的巴洛克到极端简单的“楞线”,是一次大摇摆,而“游线”,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中间冒出来的一个简洁而柔美的风格,车型不多,但是都很经典。

“游线”风格讲究的是柔和、修长形态,电镀金属构件和柔和的造型融为一体。比如前后保险杠,在“楞线”中是不突出的,而在“游线”设计风格中,则重新凸显,但是和车身融合的很好,整个车的比例也保持了现代造型的优雅,但是更加注重前长后短的关系,也就具有更加强烈的动感了。和“楞线”刚刚相反,“游线”把所有的棱角都做了圆滑的处理,整个车体是圆润、光滑、流畅的,但是车比较薄,和战前的“流线型”风格的张扬而厚重的造型属于不同的设计风格类型。

最早出现的“游线”风格车型是意大利设计师米切罗蒂(Giovanni Michelotti )设计的意大利.胜利 “概念车(Trimph Italia),是在1958年推出来的。优雅得很,修长的车头,两个车头灯有突出的、火箭锥体一样的护罩,前保险杠完全和车头融合在一起,特别显眼的是前后正片的大挡风玻璃,这是汽车设计上最早这样使用正片玻璃的开始,因此车看起来整体感非常强烈。这个车一推出来,就引领了当时的潮流,好多车都从这个“意大利.胜利”概念车吸取元素,美国一些大车,虽然保持了大车的尺度,但是在整体感上则受“游线”风格很大影响,比如1962年的“林肯.大陆”(Lincoln Continental 1962),同年的福特“金牛”( Ford Taurus),虽然还是楞线分明,但是看看细节,则都有“游线”的整体形、柔软的转角处理。还有英国的罗维 P6 -3500 ( Rover P6 )。

林肯.大陆(Lincoln Continental )1962

作为一个款式运动,“游线”风格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没有“楞线”那么长和持久,因此不太受设计界的重视。事实上,这个设计风格却孕育了另外一个大的设计转型,因为“游线”风格,导致意大利设计大师平尼法里纳(Pininfanina)在1967年设计出了意大利的BMC 1800,这款车的处理基本全部来自于“游线”风格,但是平尼法里纳的设计把车尾箱收拢,和车顶形成一条圆滑的过渡线,这就是当今的“掀背”车的开端。我们看现在流行的本田喜美( civic )掀背车,追根索源,可以在BMC 1800这里看到动机,而1800则是“游线”的结晶了。

意大利设计大师平尼法里纳(Pininfanina)在1967年设计的 BMC 1800

 

2009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