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亿人民币与无法认定死亡人数——震后重建的心思在哪里?


今天下午看到一条消息: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欲耗资23亿引争议(http://news.sina.com.cn/c/2009-03-27/200017497506.shtml),心中说不上是何种感受。但,我对这条消息中的几个地方有不解

 第一条,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林继忠说,首先声明一点,23亿元只是一个概念,是根据上海市援助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的专家组设计论证得出的预算。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国家工程,设计、建设并不是北川县说了算,最终的投资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所以说23亿元并不是最终的投资额度。

 这就是说,23亿还只是一个开头,考虑到中国基础建设投资的基本惯例,恐怕到时候没有35个23亿人民币,项目是完不成的。联想到四川震后重建资金需求1.67万亿的说法,我们可以认为23亿还仅仅是一个开头。我们的世纪坛、国家大戏院、鸟巢、水立方、央视大裤衩都是建在再平坦安全不过的大北京,都花了多少亿?在那个交通运输不便、水电供应困难、建设难度巨大的北川,“23亿实在只是一个概念”。

 第二条,林继忠继续说,但需要说明的是,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并不是花23亿元建一座博物馆,整个方案的规划区方圆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其中包括了对北川县城遗址周边的山体稳固、泥石流灾害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综合治理等,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从这个概念上讲,的确已经不仅仅国家地震博物馆的概念了,23亿不够也是应该的。可是所谓“上海市援助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的专家组”有哪些领域的专家呢?里面真的包括了懂得山体稳固、泥石流灾害和堰塞湖综合治理的专家吗?我相信,北川官员在这里故意混淆了概念,把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与震区环境善后混在一起,如此既可以回避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否预算23亿,又可以显示当地政府除去博物馆建设之外,也在进行其它善后工作,这是政府官员常用的典型把戏 

第三条,林继忠说:这次规划地震遗址博物馆,通过整体规划整治,让曲山镇的老百姓恢复农田村庄和林木,博物馆建成后曲山镇的村民也可以通过旅游增加收入。针对有网民担心:无序的地震灾区旅游带来的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将巨大伤痛变成了娱乐的资源。林继忠认为:网友们的意见与我们其实是一致的,我们也反对将地震灾区的参观变成一种娱乐。事实上北川县从来就没有开放过所谓的地震灾区游,近段时间来我们也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禁止旅游大巴、游客进入县城遗址。 

我的困惑是,既然让村民通过旅游增加收入,那么在博物馆简称之后,“地震灾区游”会重新出现吗?是否把“地震灾区游”改名成“国家地震博物馆”参观就可以改变问题的实质呢?的确,地震灾害现场修建纪念场所在世界上也不乏先例,有日本的阪神大地震遗址、有美国9.11遗址等等,但我还没有听到政府官员把遗址建设与当地居民通过旅游增加收入联系起来,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吧 

第四条,四川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王挺之认为,从大地震遗址中挖掘出较高的人文价值,使其与风景融为一体,让游人真正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涤,而不是抱着游山玩水甚至看热闹的心态,这应该是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修建的初衷和应该达到的效果,有关地震科普教育、抗震救灾的典型实物藏品等,都应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管理上务必做到规范、有序、严肃,唯有如此地震遗址才不至于被商品化。 

很学术、很高尚、很正面、很严肃的说法。可惜凭我的智力情商,我想象不出游人如何感受到“大地震遗址与风景融为一体”,这种说法就如同让世人把南京大屠杀遗迹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那么无耻和无赖。“地震遗址才不至于被商品化”,说得好轻巧,你都定位在旅游资源了,能不商业化?莫非是依靠纳税人的钱搞红色旅游来支撑这个投入巨资建设的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再次联想到,前段时间灾区新建灾民住宅没有厕所的事情,我无法认为当地政府已经把足够的心思放在了真正的重建上,与其急急忙忙地算清楚国家地震博物馆准备要多少钱,不如让那些专家和官员去住几天没有厕所的民宅,让他们在冬天无处撒尿。 

顺便说一句,直到今天,包括失踪人数确定为遇难人数的认定工作还没有完,搞清楚这个数字似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