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曾是毕业生


李琳昨天晚上六点多才从昌平回到学校,这是她来到北京以来第一次去昌平区,为的是参加一个小公司的面试。

她向我展示着她的简历,询问是否还要需要改进的地方。她还告诉我简历上的那张照片,是她特意乘坐公交车到人民大学附近知名度颇高的“艺达照相馆”花了60元拍的,她说的地方我很熟悉,因为我知道这四年来那家小小的照相馆为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们“设计”过求职照片,生意火爆。

据说2009年有将近610万的毕业生涌入社会,无疑,李琳仅仅是这支求职大军中的一员。李琳就读于对外经贸大学,财会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了CPA考试,英语熟练。我没有想到将近4月份了,她始终还是一无所获。

还记得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她向我征求求职意见,我只是笑着对她说,“唯一确定的事情是雷曼应该从你的求职意向中排除了……”,当时我和她都没有料到这场危机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也没想到会让600万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冷冰冰的现实。

2000多公里之外,李琳的哥哥李涛所在的公司也处于困境之中。那是一家大部分产品出口欧美国家的五金厂,07年欣欣向荣的时候全厂员工超过一千人,由于欧美国家经济急速下滑,我国连续两个季度出口贸易总额下降,现在工厂开工率不足50%

像李琳这样怀揣梦想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却遇到了难题,她们甚至无法找到三年前本科毕业后就能找到的工作。虽然如此,我还是劝她不要听从某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提议,硕士可以接着去读博士,而博士呢去攻读博士后,考不上研究生的本科生呢,只好去攻读所谓的“学士后”了。

因为,她们最终还是需要工作。

记得我小时候,种了一辈子地的父母亲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告诫我要好好读书,等大学毕业了就可以当工人,不用种地,病了有国家看病,老了有国家给发退休金,可以告别他们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以现在的状况来看,对于一部分毕业生来说,毕业就等于失业。

这不是一个人或者说一群人的问题。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虽然政府从来都没有像今年这么重视毕业生就业,一再鼓励国有企业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毕业生们却依然乐观不起来。

李琳说从去年11月开始,她过起少有的规律生活:每天八九点钟起床,去食堂吃完早餐,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网上求职,浏览信息至11点多钟。午饭后是投简历、网申的关键时段。从去年11月到现在,李琳网申了上百家公司,却只参加了不到十次的笔试,五次面试,没有收到一个Offer

我们都曾是毕业生,还记得06年我也同样经历着和李琳一样的生活,每日网申、笔试、面试,直到现在我还能感受到那时的焦急与无奈。

在告别李琳的时候,她告诉我一定要用剩下的三个月把工作定下来,“坚决不能空手走出校园!”。近期等待着李琳的,还有两个面试,一个远在北京郊县,另一个是正在补招的工商银行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