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对标挖潜


                         

 

 

对标挖潜是冶金行业前几年提出来的一个新举措,其目的是想通过各钢铁企业之间的对比,以达到互相学习降本增效的目的,可是几年过去,综观这项举措,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流于表面。

有一些企业从开始就没有真正的把对标挖潜当作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来抓,而是处于是一种上级号召不得不做个样子的状态。他们通过一些渠道,把一些其它企业的数据弄过来,美其名曰地走上一个过程,然后再写一份总结材料,说自己的指标提高了多少多少,反正也没有人来细问,大家都不亦乐乎。

2         不同条件下的对标

这一点其实是自欺欺人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说合格率,钢铁料消耗等等,听到别的企业的钢水合格率是99.8%,就有些坐不住了,他不想一想人家的企业生产的是什么样的钢种,人家的设备状态如何如何,人家的工序衔接如何如何?回来就好高务远,结果是干打雷不下雨,弄的付出不少,指标却没有多少提高。这种盲目的对标挖潜对企业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我想真正的对标是在同等条件下的对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3         国家管理部门的失职

既然是对标挖潜,还拿出一些资金来推动这项举措,国家管理部门就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而就我所知的上级部门对这项工作的作法也不过让企业把自己的指标上报,然后他们在弄到一张表格上排出一二三,他们根本不知道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只是让他们自己上报,这里面有多少水份就没有人去管了。这样的管理态度其实是最可恶的。而一些企业的应付也就在所难免。

既然是这样,我想这种举措就没有什么必要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无论出发点如何,赢利是最大的指标,既然要对标,就要从实际出发,把一些虚的指标剔除出去,留下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人工成本,比如利润,比如成本,这些实实在在的指标才是需要去对标的。

当然即便没有对标挖潜,我们也可以自己找自己的差距,企业的管理不就是在不断的挖掘潜力中进步的吗?所以对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一定要看清形势,不要人云即云,更不要自欺欺人,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