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完成造林7157万亩,义务植树23.1亿株,人均接近两棵树,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1%。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继续保持双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评估认为,中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说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根据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显示,中国森林面积15894.09万公顷(23.8亿亩),占世界第5位,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3%。森林资源现状是绝对量虽然较大,但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少,可造林面积大。这一趋势2009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谈到科学发展人工林,就必须提到森林分类经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金光集团APP中国林务外宣部总监蒋伏利先生,2009年在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广西生态工程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20所高校作“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与金光集团APP林浆纸一体化”专题讲座时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提出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思想,要求分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商品林以产业效益为主要目标。这是未来林业的发展方向。在发展层面,生态人工林由人工栽培,具备满足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虽然,树种相对单一,但也可以通过选择几个树种达成混交林的目的。人工商品林,完全为了满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功能上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像水稻、小麦供人们温饱一样,林学界已经提出‘林作物’的概念,就是像种庄稼一样经营人工林,源源不断地种出木材,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让人们不再过度依赖天然林,极大地减缓经济社会对天然林的压力。”
具体到桉树人工林,它是作为商品林形态而存在的。虽然,有纯粹生态专家认为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会带来包括土壤肥力、水分过度消耗、土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大量种植桉树会对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桉树种植为何会受到如此众多的争议?林业专家说,这是由于一些地方对桉树的掠夺性开发也让桉树给人们留下了不良的印象。例如,全树利用、不合理的施肥技术、初植密度过大、超短轮伐期利用、采用机耕全垦等。这些做法导致桉树林地土力下降,水土流失,但这是种植不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桉树树种的问题。
对此,蒋伏利教授有专门论述,说,材用桉树的原产地有明显的雨旱季之分,而且旱热同期,所以材用桉树在形态上一般都用旱生性态,最主要的就是在幼叶、成熟叶、树枝甚至树干的表皮上都有蓝灰色的蜡质层,以减少植物表面水分的流失。此外,桉树林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上发挥的作用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的树种。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墨累-达令河的许多支流源头就是桉树林,正是这些桉树林起到了极其有效的水源涵养的作用。在中国,1989年曾有统计显示,广西崇左、扶绥种植桉树后,其周边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52.5毫米,平均增加降水天数6.6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了75.3毫米,空气湿度有所增加,从而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以及诸多的科学证据表明,科学种植桉树不仅不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还能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蒋伏利教授指出,桉树问题并不是一个树种问题,而是世界人工林经营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桉树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如何做到合理布局、合理经营、科学规划等方面,在种植桉树人工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注意保护原始森林和原生生态,注意科学规划、合理经营。
以APP为例,金光集团APP(中国)桉树人工林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管理模式经营,只在已经退化或已经被中国政府划定为商品林的土地上,以最高效、环保的方式造林。为紧密配合国家和地方林木发展战略,实行科学造林、依法采伐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目标,确实做好营林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和持续改善,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同时在发展人工林建设中采用了林农复合经营模式,鼓励农户套种豆科植物,并秸秆还田,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减少化学品的使用量。营造速生丰产林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森林的覆盖率减少了对自然界的索取,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林业的集约经营和林木的转化效益。 (作者: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