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博士和博士为什么不能淘汰


淘汰博士和博士为什么不能淘汰

李华新

    2009年,南开大学33名博士研究生因延时毕业只拿到结业证。
    2006年,南开大学28名博士因攻读学位时间超9年被淘汰。

  如同往日每一则学生被学校“淘汰”的新闻一样,近期南开大学33名博士研究生未能如期戴上博士帽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教育界的论争。学生家长、公众会对未能毕业的博士生感到遗憾,对学校的“不通人情”、“铁面无私”表示不解。(2009年11月13日 10: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事实上,近几年,“淘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已不是新鲜事物。如,针对本科生,北京大学规定:连续两个学期所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PA)低于2.0并且这两个学期不及格课程超过10学分的;在校期间,考试不及格的课程(无论重新学习与否)累计达到或超过20学分的,将会有主管教学的老师同该同学商量退学事宜。南开大学也规定,学生一学期三门以上公共课不及格,或四年累计20学分的课程不及格,并且补考也未及格的学生,就要被劝退。考试作弊、替考等品德不端的学生,一旦发现也将被勒令退学。 

   博士曾经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学位荣誉,因为在我们的市里,一些市级领导当了不到几年官,见面就是博士了,而这些博士,只能是所谓的,因为当年我在做记者采访他们的时候,有的是公社的干部,再后来就是县乡的书记了,而一朝到市里为官,自己的求学学历连本科都没有,更没有什么研究生的学历,一上来就直奔博士,因此见了就对博士有了所谓之感?

   这是一个扩招博士时代的产物,而现在对于南开大学的淘汰博士,不管是学校有无其他的想法,这对于学校本身的信誉是非常重要的。

 博士如何来读,人们几乎对不仅是读博读硕,更不用说是上大学了,只要是能够考上那么一切就都万事大吉,而且只要是有了博士的称号,那么一切都是有可能成为即得利益的享有者。
 
 因此鉴于此,我们中国的博士数量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论文研究成果确实不在一流位置。究其原因的现在的博士不值钱了。至于过去的博士是否值钱,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不能让博士永远不值钱。
 
 因此,针对研究生培养,国内多家高校都有着同南开大学类似的博士生培养年限的限制,包括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还设立了“博士生中期筛选”制度,在博士生一年级或一年半的时候,要进行中期筛选,对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出勤率以及参与创作和科研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考量该生是否有被继续培养的资格,不合格者将被“淘汰”。而且对于我们花大气力进行的学术型的研究性质的博士,既然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培养。那么国家在对选用博士的机制上,还是不要让这些博士从政,因为博士从政不是说不行,但是要是既有一个博士的名头,另外又要博得某些行政好处的人来说,那你就老老实实的从政好了。一个省委书记或是市委书记,博士学位不是必须的。
 
 南开大学还在尝试从“出口淘汰”向“过程淘汰”转变,试行研究生分类培养制度,让一部分研究生在硕士阶段预读1年博士课程,若达到要求,则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朝“学术研究型”方向培养,若不能达到要求,则“退出”,回归到“学术应用型”的培养轨道。 
 
 这样的一个设想是不错的,而且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机制,是否就是合理的,或是说,淘汰就是必须的,那那些不迎合做研究的博士及早出具,别在这里耽误功夫,对于你本人或是他人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笔者比较欣赏,我们要参照一下国外的做法:因为我们尽管已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淘汰制度,但是,依然改变不了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现状,即使南开大学几年来博士生的“淘汰率”高达6%—10%,但是仍然同美国的1/4到1/3的博士生“淘汰率”相去甚远。
 
 的确读书不易,读硕读博都不易,那么你就先想好了,要读书,就认认真真的读书,你如果是超期服役不能毕业,那么让你走人,还是自觉走人,其实一样。
 
 新的教育部长上任伊始,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妨从读博年限规定开始,不然如此的教育部长也是蜡烛枪头!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