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协调发展是指一个地方非均衡和协调发展的综合统一。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协调发展又是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力求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因此,无论任何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都必须把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发展有其国情、地方发展条件的依据,如地形、地理、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甚至心理习惯等。
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展战略,即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试图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性策划。在非均衡发展思想导向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主要表现在:.1、对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行开放政策。1980年,我国正式宣布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务院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1985年又决定将原隶属于广东省的海南岛建制海南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尔后又在天津、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开辟了保税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行开放,中西部地区直到1997年才对边境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江城市实行开放。这一改革的时间差异的直接效果是使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从1980-1994年,全国累计外商直接投资1300多亿美元,其中88%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1993年和1994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为265.6亿美元和311.5亿美元,占全国各省市区总额的86.7%和87.4%,同期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为东部地区的13.8%和14.5%。
2.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投向了东部沿海地区。1981-1989年间,在全国近700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中,东部地区为4522亿元,中西部地区为2401亿元,东部地区占50.1%,中西部内陆地区只有34.4%。1993-1996年间,投资比重东部地区更上升到54%左右。同时,中央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导致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在1993年基本建设投资中,中央项目资金1409.7亿元,地方项目资金2760.6亿元,地方是中央的1.96倍。以1994年为例,全国总投资额15000余亿元,东、中、西部分别占9648、3253和1885亿元,东部地区占62.9%,中西部所占比例不足40%。
3.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政策。在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所进行的地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的。虽然这一政策使各地区都有所受益,但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地区受益更大。如上海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在1980年上缴比例为86%,到1993年下降到55%,虽然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继续给予财政补贴,但其经济增长较慢,且中央补贴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因而中西部地区受益较小。芜湖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发展。1、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委提出实施“呼应浦东、开发皖江”的开发开放战略,这为芜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又为芜湖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指明了方向,芜湖市积极争取到芜湖港对外籍轮开放、芜湖市为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芜湖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抢得了先机。2、抢抓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在全国率先成功申报国家开发银行城市基础设施打捆贷款项目,解决了芜湖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这一时期,芜湖市还抢抓国家扩大内端、实施积极财政策的机遇,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20多亿元,实施移民建镇以及城市防洪江堤加固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争取到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会,芜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联合安徽5家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创建奇瑞汽车公司,创立了汽车产业。
芜湖经济发展内部,也经历了一个从非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2002年芜湖市城乡经济发展的格局是,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经济的主要指标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县域经济发展严重跛腿。(一)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从总体上看,芜湖三县中农业占绝对优势,工业上不去,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结构单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浓厚。[雨林木风1] (二)县域财政十分困难。三县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00年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市供养总人口的70%。[雨林木风2] (三)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从芜湖三县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落后,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难以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就此,从2002年开始,芜湖市按照“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突出发展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城市经济的同时,协调发展以特色经济为重点的县域经济。目前,全市三县四区已经分别建立了以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旅游商品等为支柱产业的省级开发区,全市县区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芜湖县域经济的崛起,第一:体现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了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第二:突出了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芜湖发展县域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以芜湖县的机械加工业开发区为例,已落户装备制造业企业100多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产值都超过50%,县域经济实力连续5年位居安徽省前10名。实践证明,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也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更是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为县域经济发展构建了有效载体。随着“三个集中”的深入,生产要素不断向小城镇集聚和重组,人气、财气、品位得以提升,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做强城镇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
芜湖的实践说明:非均衡协调发展强调在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动态协调发展,即中央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对地方经济内部结构的局部发展重点进行调整,促进区域经济、本地方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是缩小区域发展、地方经济内部发展差距的关键。但这种非均衡协调发展,组织实施者仍是原来的政府管理者,即使发出“不换脑筋就换人”的警告,但人的知识与思想往往是路径依赖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发展模式仍然是政府推动型,只不过政府行为表现为“强政府”。“强政府”有以下几个特征:(1)要有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2)要有造福于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3)要有海纳百川、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胸怀。(4)有制定积极可行的政策制度的能力和改变落后现状的社会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