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勇模式”咋能招招得民心?
司马建国
作为河南省法院院长的张立勇同志说:“作为人民的法院,要始终把‘人民’二字牢记心头,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便民诉、解民忧、护民利、得民心。”
张立勇执政为民,招招入民心的硬本领在于:他心中有人民,言行一致、说道做到,构成河南人民敬重张立勇同志的铁理由。“张立勇模式”的核心组成为:
一、|执法为民思想作统帅
今年9月2日下午,张立勇在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调研工作时提出“全省法官都要把上访人当亲人”的执政为民思想并立竿见影、以身作则的履行。
当天下午,张立勇就与平顶山市的领导一起接待了上访人员李玉娥,听取了她的诉求,要求当地法院迅速解决李玉娥反映的问题。随后,张立勇说:“在处理涉诉上访问题时,一定把上访群众当亲人,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当事人反映的问题,该重审的重审,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赔偿的赔偿,彻彻底底地予以解决。”
事实上,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省高院党组秉承“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宗旨,思民之所忧,做民之所盼,做了许多实实在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二、实施执法为民思想措施之一:“大接访”
一个时期以来,法院系统存在的审判不公、立案难、申诉难、执行难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去年初,为解决这个问题,省高院党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集中接访活动,现场倾听群众呼声,当场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高院党组成员分别带队到各地中级人民法院带案下访。为避免集中接访活动图形式、走过场,省高院规定,对接访和接待受理的案件办理工作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将根据相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对于因工作不负责任引起矛盾激化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据统计,仅2008年,省高院就开展了5场轰轰烈烈集中大接访活动,此举先于全国范围的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据了解,通过大接访,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近万起,河南省赴最高法院信访量由全国排名第三退居到第八。最
三、 实施执法为民思想措施之二:把法庭开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执政为民的措施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只要心中装着人民,得到切实可行的为民措施机会比比皆是,一触即发。反之,就是身在宝山也不能得到。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2007年刚上任的那个冬天,有一件事让省高院院长张立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天,他下午下班散步时遇到一件事:因省高院第二天8点要开庭审判,案件的当事人提前一天就搭着拖拉机、小三轮从外地往郑州赶,因为舍不得花住宿费,在寒冷的天气下,当事人就睡在金水路立交桥下。
“当时看了真是心痛!”此事强烈的震撼着张立勇院长。为什么不能把法庭开到老百姓的村子里面去,开到老百姓庭院里面去?于是,从2008年6月,省高院决定在全省法院大规模推行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让法官脱下法袍,走出法院大门,把法庭搬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去。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同志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时创造的审判方式。其核心就是:简化诉讼手续,方便群众,实行巡回审判、就地审判,就地解决。
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立案难、申诉难、执行难”问题,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开辟“绿色通道”、掀起“执行风暴”更是人民群众的渴望。
四、实施执法为民思想措施之三:深入中创新“社会法庭”,减少百姓诉累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矛盾和纠纷不断增多,一些老百姓打官司,浪费了精力和本来就不宽裕的财力。怎样让老百姓少打官司,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并及时化解纠纷呢? 对于民间矛盾和纠纷,许多地方都设置了多个机构来解决,但效果并不理想,急需一种新的思维来解决。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法院案多人少、审判力量不足的矛盾,各级法院都在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应对。
张立勇提出的“社会法庭”的构想,是让民间有威信的人当“社会法官”,利用乡土人情的元素参与化解民间纠纷的新模式。他认为,“社会法官”就是“多方参与”的表现。他打比方说,基层法院巡回审判或调解成功要花50元钱办案经费,看似成本高,但如果硬是判决,一方不服,上诉到中院要花500元,上诉到高院要花1000元。当事人的成本会更高,所以要算大账,不能算小账。调解一个案件,我们要付出比判决多几倍的汗水和辛苦,但这是很值得的,不但节省了司法资源,还增强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事实证明,‘社会法庭’对于化解群众之间的纠纷、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由于受到群众的欢迎,目前,省高院已在全省法院推广“社会法庭”。截至8月底,全省法院共成立社会法庭167家,选任社会法官3339名,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11件,当事人无一反悔。
五、实施执法为民思想措施之四:打铁必须自身硬,谁伤害老百姓就处理谁
对内部存在的问题,省高院从来不袒护、不掩饰。张立勇怒斥个别法官的几种不良作风:“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人民群众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法院和法官身上,个别法官却不体察百姓的诉讼疾苦,对待当事人冷漠、厌烦、粗暴,甚至玩弄法律、枉法裁判,严重背离了人民法官的根本宗旨,极大地伤害了群众感情。”。这是何等高尚的拳拳百姓心的肺腑之言啊?
省高院在全省法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司法作风大检查活动。确保了大检查活动的实效,省高院还派出督查组对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省高院党组异常坚决的态度:“谁伤害老百姓,我们就坚决处理谁”。确保了司法公正,便于群众监督,省法院系统的判决书全部上网,是全国第一次。让公平正义以老百姓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了,省高院规定的,除了法律规定的案件以外,所有案件都要公开审理,让新闻媒体监督。畅通了民意,省高院的“网评法院”专栏更是是如火如荼。
六、实施执法为民思想措施之五:深化扩展执法执政为民渠道
救助官司中的困难群众。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近八成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在犯罪人被判刑后,所应得到的民事赔偿难以兑现。究其原因:其一,一些刑事案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侦破,无法确定犯罪人,受害人难以落实具体索赔对象;其二,案件侦破,犯罪人没有赔偿能力。很多受害人家庭为此常陷入困境。
在今年初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一份“关于建议建立国家刑事救助制度”的议案,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而提案人正是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省高院院长张立勇。在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的同时,省高院还组织省高院有关部门和人员就如何建立刑事救助制度进行专项调研。今年3月,省高院制定了《关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特别困难救助的实施办法》,全省法院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制度随之启动。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对这项工作,省委省政府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专门给省高院拨出专款100多万元。截至目前,省高院已对数十位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家属进行了救助,发放救助金200多万元。
“人民”二字永在心头,人民群众自然不会忘记。
最后,提示张院长,河南各地市县乡镇的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还有很多,要注意身体,人民期待着您在河南长久的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