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油价和金价可能长期保持强势?
王家春
石油和黄金算是我的“老朋友”,因为从几年前,我就一直关注和仰视它们。年初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油价和金价究竟能涨多高》,本博客中可查到),分析了油价和金价长期上涨的动力基础,并指出在这些动力基础明显减弱之前,油价和金价将形成长期无顶走势。此后,油价和金价很给我面子,在全球股市普遍下跌的同时,二者屡创历史新高。3月17日,黄金现货价格最高报收于1031.9美元。7月11日,西德克萨斯原油现货价格最高报收于146.3美元。
但达到上述高点之后,油价和金价突然变脸,出现持续回调的走势。9月11日,金价最低报收于736.65美元;9月16日,油价最低报收于91.05美元。正当石油和黄金“死多头”中有不少人开始有些动摇,全球股市在“大崩盘”的生死线上痛苦挣扎之际,油价和金价又突然返身向上。在经历了连续多个交易日的连续上涨之后,9月22日,也就是周一,金价回升到909.2美元(现货收盘价),油价回升到120.92美元(现货收盘价)。请看现媒体的下述报道:
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金融救援计划将导致美元贬值,原油期货市场出现逼空行情,国际油价22日出现历史上最大单日涨幅。
当天上午纽约市场高开后,油价一直在每桶107美元到109美元之间运行。午后,油价开始疯涨,盘中最高一度见到每桶130美元。到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20.92美元,与前一交易日相比上涨16.37美元,涨幅高达15.7%,创出1984年原油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当日,纽约汇市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汇率全面下挫。当日,原油、黄金、玉米及其他商品期货价格均告上涨。
MF Global Ltd.公司驻纽约的能源风险管理部门副总裁迈克尔·菲茨帕特里克(Michael Fitzpatrick)称:“黄金、期银、原油、期铜,几乎所有‘硬资产’目前看起来都十分利好。在美元汇率下跌和股市遭受打击的形势下,商品期货看来似乎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上面的报道中强调的是,油价和金价重新上涨源于市场对于美元过度膨胀的预期。我认为,就黄金而言,美元持续贬值和国际货币体系趋向紊乱和动荡的预期,是金价走强的主要原因;但就石油而言,美元膨胀既非油价上涨的全部原因,也非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关于这种观点,我已经在《油价和金价究竟能涨多高》一文中做了简要阐述,这里就不啰嗦了。
在油价和金价阶段性见顶回落的那一段时间里,我这个石油和黄金的“死多头”还是挺住了,因为我相信辩证法和经济规律的力量。在7月和8月份两次研讨会中的发言材料中,我对石油供求及其价格问题做了一些补充分析和预测,现将发言材料的相关内容摘录如下(原文):
从石油供给方面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产油国的产能达到峰值(如挪威、墨西哥和印尼),石油新增产能的垄断程度变得越来越高;在新发现储量低于消费量、“坐吃山空”的趋势已经形成、石油资源在未来30-40年趋于枯竭等现实因素和预期因素的影响下,石油输出国可能把限制开采速度作为国家战略。因此,我们判断,长期石油供给可能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
在石油需求方面,石油作为基础能源和基础原料,其需求弹性并不高;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的经济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其石油需求可能有所下降;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只可能减速,不大可能出现负增长,其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趋缓,但需求量仍将增加。因此,从总体上看,未来石油需求可能稳中有增。
从石油供求关系看,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由于新型经济体和全球石油需求不断增长,而全球石油产量停滞不前,部分石油输出国产能下降,供求缺口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正是这种趋势导致油价不断上涨。不少人强调美元泛滥对油价的推动效应。我们认为,相比于石油供求关系,尤其是供给层面的问题,美元泛滥并非导致油价上涨最重要的因素。展望未来,由于石油供给可能逐步下滑,而石油需求稳中有增,我们判断油价将长期保持强势,甚至再创新高、超越200美元。
受技术性因素和投资者复杂心态影响,近期油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我们认为,这种短期波动不会改变油价的长期强势。在后续走势上有三种可能:一是在确认100美元的支撑后,随即走出反转行情;二是在140美元和100美元之间进行一段时间的箱体震荡,并最终向上突破;三是跌破100美元之后,以100美元为轴心进行一段时间的箱体震荡,并最终向上突破。我们倾向于前两种可能性,而且认为中东形势的演变对未来油价的“强势”程度有较大影响。
就实际油价而言,100美元是油价过去150年的“颈线位”。从这个角度看,石油刚刚完成长期价值回归。实际上,在殖民地时代和“二战”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长期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以此剥削发展中国家,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长期处于受压状态。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及进入本世纪以来以石油为代表的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在本质上是对历史上初级产品长期受压的一种矫正。这种矫正让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除石油之外其他产品都依靠进口的石油输出国)难以承受,充分体现出客观规律的冷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