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南洋华人特色早餐:肉骨茶。
餐后主人安排参观位于老屋街区的郑和下西洋博物馆。
创办博物馆的是位当地华人。讲解员告知:博物馆的位置发现了三口古井,据历史学家考证,古井是郑和当年在马六甲建立官厂时军士挖掘的。处在展馆内的古井的井口是用整块青石凿成的圆形井圈,井壁挂着青苔野草,约三米深的井底倒影可辨;井圈两边有可锁井的洞孔。郑和当年在马六甲建造的物质转运站又称官厂。郑和船队每次出使,人数均有近3万,需装带大量物资,以粮食为例,每人一天一升口粮计之,整个航行需要消费15万石以上的粮食,仅此一项就需要用几十条大船。需要在航程中途设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存放不急需的物品,缓和船队的运输压力,也为使团的往来船队不断补充应用物资。想象当年明朝舰队在这里筑城扎寨,运转物质、士兵驻扎、锦旗飘动,如今几口古井供后人凭吊,不胜感慨!
古代船队依赖马六甲海峡这一地区的季风,在东南季风盛行的6~8月,船队自东南向西北用风帆顺风经过,在西北季风盛行的12月~次年2月,船队则自西北向东南航行。郑和船队从我国东南沿海到印度半岛航线,选择冬季出海,到苏门答腊一带停留下来,在附近与当地人进行贸易往来,并作休整,等待夏季的东南季风。在6~8月盛行东南风时又起程顺风经过马六甲海峡,然后在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浡里)停留下来,继续沿途的贸易,秋后,当北印度洋东北季风起时,再继续西行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全程大约一年半。返程时,利用同样的道理,花一年半返回。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多次航行都是9月出发,第三年的6月返回,历时接近三年
从1405年到1411年的6年中,郑和船队几乎没有间断地三次出洋,每次均游历南洋和印度附近的大小国家,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政治经济上的来往。此后外国使臣纷纷回访中国,当时的南海上桅帆点点,中外往来日趋频繁,许多国家和地区使臣的来华也不再限于搭载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同时郑和的几次出访,在苏门答腊消灭了海盗,也加强了与南洋各国的联络,使海路得以安全通畅。
郑和下西洋在航线及航海经验上都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东非。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的远洋航线,基本上是沿海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明朝在郑和之後却执行了了海禁政策,明朝也错失了主动发展并争逐世界海权的机会。自此以後,中华帝国的执政者,不再对海洋有兴趣。郑和之后的世纪,是西方人航海的世纪。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开始,中国从沿海城市到内陆重要城市渐渐为西方海上力量所控制。
上世纪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借助苏联技术和援助发展海军。自进入九十年代,中国一直不重视海洋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海上力量的投入实史无前例。目前中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石油严重依赖进口,外来石油供给百分之八十五经过马六甲海道进口;占中国整体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在东南部的沿海地区。中国必须保护自己沿海地区的巨大经济利益,同时保证中国石油进口的安全通道。面对未来,中国必须拥有一支能保护马六甲海峡通道安全的海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