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整的震撼:奥运开幕式,乱弹之二


    虽然我自己并不太关心,但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显然是吸引力了最大的关注。
    因为陈明约了一个记者要谈一下开幕式,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了所有的环节,细心的人都注意到了,等到李宁点火,已经是8月9日,所以,整个开幕式是跨日的,不知是否有什么讲究。
    开幕式的开始,以一种极其有气势的方式开始,特别是倒数的环节,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那巨大的场地中所构筑的数字变换,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视觉冲击,带有典型的张艺谋风格。
    接着开始的欢迎环节也很有创意,就是一群(2008人)击缶的人,齐声吟诵着论语中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张艺谋一直以制造“伪民俗”著称,这个场景,我个人是有很大的疑问,一是缶,作为乐器,还不如作为酒器在古代更常见一些,第二,缶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场景是蔺相如见秦王于渑池的时候,那个场景是秦王依仗权势,想通过要求赵王奏乐来欺负一下赵王,而被蔺相如急智地要求击缶奏乐,来保持外交上的平等。
    因此,一方面,我们并没有见过孔子或传统的迎宾礼仪中使用击缶的做法,而历史上的记载又充满着暴力和不平,因此,我的一位朋友认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鸿门宴”。
     总体而言,张艺谋试图通过“世界语言”来表现中国历史文化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开幕式主要是通过对于中国文化的笔墨纸砚和瓷器、茶叶、丝绸等具体文化成就和文化载体,来表现中国文化的精神的方式,创意不错,反正世界媒体均对开幕式表示了震惊。
     说实在的,中国的文化,向来比较注重体会,不重形式,而开幕式的表演恰好相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这刚好符合擅长表现外在形态的张导演的特色。
     但是,整个文化场景规整有余而创意不足,比如论语这样的因材施教的内容,被以“读经”的方式体现。整个文艺表现立足于将个人融入于严格的团体操的秩序之中,而中国和朝鲜一直以团体操著称。
     京剧用提线 木偶的方式表达,也很令人难受,但或许导演有很深的寓意,因为所有的创作的背后都有一个提线者的存在。
     因为整个晚会被一系列几乎重复的表现所贯穿,所以当最初的激动过后,人们便有一些审美疲劳,这也是很多人看着看着睡着了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点火仪式,让李宁绕着体育馆跑了一圈,也过于“漫长”了一些。
   晚会的主题也被牵强进人文、科技和绿色,所以主题先行。反倒奥运的吉祥物完全看不见了。
   依照我的看法,晚会的主要创意在焰火上,特别是那那个在中轴线奔跑的29个脚印,

   今天中午,跟两个报社的记者吃饭,他们说上级有指示,开幕式只能说好,而且,与赛场的热闹相比,北京的城市的气氛也太冷清了一些。似乎,城市只是提供了一个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