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1世纪初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大讨论之后,中国哲学(狭义)一直在寻求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之间的新方向,试图从内涵和外延上寻求突破。
内涵式发展是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比如近年来,清华简和北大简成为继郭店竹简和上博简之后新的研究热点。因为新出土的文献和传世文本的对照和结合,为先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虽然这些简的来历和历史定位还有待讨论、论证,但是从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召开的与出土文献相关的专门讨论会来看,这些文献对丰富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儒道思想的变迁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外延式发展是指...
作者文章归档:干春松
毕业了,思念从此生根
看着校园里,各类的毕业服,我知道,很多人的一个阶段结束了。
我想,人的一生,有许多不能忘记的东西,但是就地方而言,最重要的或许是两个,一个是出生地,一个是大学。出生意味着自然生命的开端,毕业意味着精神生命的开端。
当然我也知道毕业,有很多种,博士、硕士、学士。就我个人的体会,只有本科的毕业最具有回忆的空间。
我现在只有本科的同学还经常搞聚会,回人大,硕士和博士的同学,我根本就记不全。
昨天晚上,学院的毕业生聚餐,我没有去,虽然公开的原因是因为要带孩子回家吃饭,但真正的原因是怕精神上和身体上受不了。
说身体上受不了,主要是怕喝酒,那么多同学,如...
雷劈:人道还是鬼事
昨天晚上打雷,我坐在书房里,总在想古代的雷劈的故事。
传说有一个商王武乙,觉得自己很不得了,侮辱天神的像,最后,被天神暴雷劈死。现在中国,这些东西被当成迷信扫除了,剩下的就是什么都不怕的无神论。
这个世界有神,还是无神,这并不完全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前几年有一个XX功的时候,我记得有人分析原因说是因为无神论教育不到位,所以就办了一个《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当时大多数人就觉得可笑,因为有神无神的事,真不是科学能解决。
有一个可能是假托孔子的故事说,有人问孔子说,死后有知不,孔子的回答很有一些实用主义,他说,如果我说死后有知的话,那么那些孝子就会因...
梅家坞
有人说,这两天他也去了杭州,没看见荷花,我也是,连花影都没看见。
许多时候,杀死自己的是致命的期待。
我之所以没看见花,是因为我住在山脚下。一个叫梅家坞的地方。
梅家坞,杭州的一处喝茶而闻名的去处。印象中以前被老顽先生载着飘过。
这次,因为浙大有一个活动,被安排在这里。好处是有水有山有茶喝,缺点是进出不方便。
我所住的梅竺度假村的对面,就是茶园。
我喜欢茶园。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我并不懂茶。
6月3日晚上,老顽同学和其他的几个从绍兴过来的同学,在梅家坞的一处茶农家开的简单的茶室找茶喝。
店家说有“龙井茶”和“红茶”供我们选,我决定喝红茶。
老顽...
不厚道
人大的新图书馆开张了一段时间,有一书过期一段时间,决定还掉。
新馆周边的马路依然灰土暴扬,但来过的都说“大”。
图书馆,大是很必要的。自打我上人大开始,就苦恼于图书馆的小。
那个时候,灰楼边的图书馆刚修好,但是图书馆的阅览面积相当的小,所以经常会去现在学生活动中心的“普通阅览室”看书自习。本班的许多同学,也是那里的常客,那个时候天依然很蓝,但是没游戏、没电视、没电脑,只好上图书馆。
后来,又建了一个,就是孔子像边上的那个,地方也不大,依然是很紧张,比如说放有港台书的库本,不能外借,但是座位有限,已有的座位向例被考研和考公和考验男女朋友的同学们所占据,日子一长,除非必须要有一些材料核准...
幡动,心动
很多事,是不能怨别人的。
有的时候是幡动,触发了心动。
如果你没达到寂然不动之境界,那么,幡一动,心已然难以控制。
见桃之夭夭,便有灼灼其华。灼灼,难道不算是心动的标志吗?
佛教讲因缘,但目的是断灭。
我是俗人,幡动,心自然也动。
昨天一老师发给我一个上联,说“六宫粉黛无颜色”,让我猜下联,长期慑于该老师的“淫威”,不敢随便对,便虚心讨教。结果下联是“三峡工程有问题”。
三峡啊,让我们怎么说呢?或者,谁能说得清呢?或者谁会让你说清呢?一个“东方水利社会”的现代注脚而已。
我自认是一个自省派的,所以很多事情的热情不高。虽然发牢骚,...
儒里儒气
“儒里儒气”,这样的修辞,以前没听过,但觉得有趣,中山大学的翟振明教授嘴里说出来,不知是否首发。
以前听过流里流气,形容行为比较不规矩,而儒里儒气,类推之,大约是说,有些人行为举止有儒家风范。
有人说听话听音,其实不必然,如果有一种新的说法,总让人愉快,网络时代,是一个汉语大发展的时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新汉语的“创造”中,这样,就打破了所谓的语言学家,基于一些规则而对语言创造的一些限制,虽然有规矩,但是没活力。
在一个荒谬的社会里,新词的发现,居然能产生一种对于荒谬现象的巨大的讽刺的作用。
古人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尤其是在水...
野蛮人
这个五一,去了云南建水。
最初的动因是去年年轻的曾黎同学跟我谈到他的一个研究项目,即建水的洞经会。
建水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孔庙,建水有好吃得豆腐,这些事,是以前就知道的,但都是间接的,所以,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亲自尝的机会来了。
四月份,筹备与台湾辅仁大学的“文化多样性”会议,所以决定在会议之前就去建水。
还好,曾也要回云南,这样去建水便成为一个压迫落实的机会。
说实在的,即使是从建水回来之后,这个地方缘何会有如此规模的孔庙,至今未有好的解释。
而且也未有资料表明这个地方出现了著名的儒家学者。
关于洞经会和建水孔庙,是一个学术文章的题目,并不适合在...
许寿裳与鲁迅
许寿裳与章太炎
近年一直关注近代人物,前几年有章太炎先生的研究计划,但时断时续,写过一些学术文章,也写一些人物掌故,故发表的刊物也比较杂。该文刊于广东文联办的《粤海风》(2011,3),多年受赠该杂志,此文刊于该刊算是投桃报李,谢谢主编徐南铁,虽然素昧平生。
本文原题《许寿裳与章太炎、鲁迅》,此为文章的前半部分。 我的中学同学谢惠芬,曾在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遗憾的是计划中的章太炎著作一直没有写完。
许寿裳,字季茀,号上遂。1883年2月4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遇害。
许寿裳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