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早晨


下午刚从上海归来,在办公室里处理了一下这几天的邮件,想着写几句话。

上海,每隔一两年总是要去一次的。最近一次是2006年,因为为瑞士工业集团SIG的项目去了两次。这次因为要走访的地点在浦东,所以酒店也定在那里。让我高兴的是,房间的大窗居高临下正对着黄浦江。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江面上来往的大小机动船只。

上海人管梅雨后的一段高温天气叫“出梅(霉)”,是一年中最闷热时候,我来之前,曾有41度的最高气温记录。好在我从南方来,对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并没有太大感觉,只是觉得上海的湿度要比深圳低很多。太阳当头,有点干晒的感觉。睡眠似乎又有了好转。晚上拉开窗帘,欣赏着江上夜景,不知不觉睡着了。一大早,天就亮了,天上有玫瑰色的云霞,拉砂的拖船已经开始活动了。隔音效果不错,听不到柴油引擎发出的突突的噪声。这段江面不太宽,可以很清楚地望到对面上海船厂的龙门吊和船坞里在建的轮船。

如是两天,每天清晨,我都站在窗口,从28楼上远望是黄浦江,向下看,昌邑路上等候公交车上班的人和路上的车辆都不算多。上海的变化挺大,离酒店几十米远就是浦东大道地铁站,印象里上次来还没有,从浦西到浦东只有2号线,现在又增加了4号和6号线,地铁线路越来越密,出行更方便了。

依然不大喜欢上海人的那些腔调。上海人说起普通话是很容易辨别的,“好的呀”大概是其中一个标志性口头禅。不过,听这话从男人嘴里说出,总不是滋味。从楼上看到江面上有轮渡,走下去果然不远处就是“其昌栈”轮渡,摆渡过去收费只有五毛钱。我跟着一帮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上了船,对面就是杨树浦。我抽了半天时间,顺着这段上海比较老旧的街区向外滩方向闲逛过去。这种感受很有意思。对于外滩,其实我一直就没觉得有摩登的感觉,那只是历史的尘迹了。那些黑灰的石头垒成的欧式建筑,也许在解放前还是时髦的,我们总不可能再把那些半殖民地时代的建筑当成现代派了。而对岸的陆家嘴才是现代金融中心的缩影。

傍晚,黄浦江边的微风吹着,白天的暑热被一扫而尽,街边看到不少外地的游人,兴致勃勃地喀嚓喀嚓地对着霓虹闪烁的高楼大厦猛拍。南京东路依然人头耸动,热闹非常。上海之于我,尽管不是很喜欢,觉得要比北京好得多,至少空气更干净,南方的感觉也更明显。

总觉得和这个城市有点陌生,但又似乎总还有着某种熟悉,像一个认识而又不十分了解的女人,有种亲近感,但又无法开怀拥抱......这就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