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教育与华夏文明
作者:赤水河王万兵
华夏文明几千年,她让中华承认是一个强势文化帝国,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势的商业文化帝国。中华为何强而大,学者们早有论证,有关的论文有许许多多,那么一个国度的腾飞与此有很大关系。
中国的华夏文化,我们应该读到什么,在过去不是什么问题,但今天争议很大。华夏几千年文明,教育的根底是让人相信,所谓的道德普及者正是。比如爱国主义、人道情怀等等。我们认为什么时候,大学不再轻易相信什么,教育就有了成效了。这句话不知是否正确,却讲了一个道理,教育乃让人学会怀疑,通晓独立思考之径。也许曾有过“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有些相近。
我父亲生在不幸的年代,中小学读不到什么,唯一可看到的语文书,则多是是用的八股文,几乎空空如也,留下什么痕迹。“文革”结束后,他有了读书机会,然而基本知识知之甚少,何误学问的取得呢?他这个苦涩的经验,给我教训是,少时让我读好书,可是影响我一生;劣书则使我人生苍白,不过骗人的泡影罢了。
据说华夏文明与民族素质,除与传统有关外,教育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近年译洋人的书多矣,只是第一次看到美国的语文书。如果对照中华华夏文明,是别有意味,让人相信教育和让人怀疑教育是有所不同。苏联那本《联共党史》,在我青少年时期是必读的参考书,大家没有谁去怀疑。后来读了大量文献,尤其一些解密的档案,才知道先前受到了不真实文本的引导,原来历史还有另一个样子。用欺骗手段去驯化别人,且还让人真诚地信服,培养的只能是大观园里的奴才。一点点地遮掩着,一点一点地膜拜着。于是便在幻影里自得于奴性之乐。清代史书,就善于删改,篡改与篡夺,儒生知道的只是些皮毛,文人不能写真实历史。刘师培曾云:“清儒治学用以保身”确是时间的悲哀。只是到了辛亥革命后,真而深的声音才真正出现了。“五四”前后人才辈出,环境的作用不能忽视的,中华的文明走向一个历史的里程碑。
有关中华的反贪题材,也是中华现代文化很浓的文化一笔为什么一小部分人,可以滥用政府权力而免受惩罚。无疑这些文化是有冲击力的文字。有意思的是,这种文化背后的思考很代带有挑战性。这样的文化,在我看来都是中国的成年人才有的,不料我们的教育中早已种下了这粒种子。胡适留学的时候,感叹过,中西教育不同。他执教北大后,终身倡导的就是杜威的思想。在域外是常识的东西。到了中国则成了唯有学人才关注的内容。不妨说,“五四”以来的学人,一般都在为“常识”而奋斗,无暇顾及形而上学的存在。矛盾,巴金等人除了文学创作以外,还致力于自然主义与安那其主义理论,皈依的还是域外的某些理念。在他们眼里,教育界与文坛是思想荒芜,孩子受到的教育那么可怜。办法只能是译介洋人的书籍,引来别样色泽,青年们在单色调的世界里生活,收获的也只能是单色调的果实。
中国的教育教材,也不妨百花齐放,不必大统一,便独异的存在失去的空间。优胜劣汰,乃自然规律。竞争的结果,便使个性化的文本留存下来。孩子们不再为单色调的阅读而发呆了。
200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