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刊于《开放潮》2002年第4期)
在国外,专门从事将大学的研究成果、技术等介绍给民间企业业务的中介机构正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高校及其科研人员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有了科研成果,积极申请专利,并设法转让给企业成了他们从事科研的一个推动力;而企业也把向高校购买科研成果看成是提高投资效率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便为TLO(“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之略)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机。
TLO是促使产学结合的有效媒介
在美国,TLO又称为TTO(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根据1980年通过的一项法律,美国大学用国家拨下的研究经费取得的研究成果归研究者所有,此举促进了大学申请技术专利的积极性,同时也带来一批TLO应运而生,加快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的速度。在美国,大学科研经费中,联邦政府的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1999年时就达62%,所以,这个中介市场十分巨大。
美国斯坦福大学拥有在食品行业中应用广泛的基因重组技术专利,哥伦比亚大学则掌握着许多计算机软件的相关专利,这些大学每年获得的专利转让费十分可观。日本在1998年8月也开始实施一项“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TLO法),该法律对国家承认的TLO制定了各种优待措施。以往日本的大学研究人员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技术的例子虽不鲜见,但由于申请专利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而且开支不斐,所以此项工作大学研究人员大多委托企业来做。很多发明虽然大学研究人员的贡献很大,但产生的利益几乎都为企业所获。现在日本的大学纷纷自己建立TLO,专门从事技术专利的保护、管理和提供业务,使学校和研究人员通过发明成果的转让获得收益。
TLO的活动一方面培育了一批善于运用大学研究成果的创新企业,同时也带来了扩大劳动就业市场等经济效益。据美国TLO团体的调查,1999年美国产学合作增加的就业人数达27万人,带来经济效益410亿美元;1980年至今美国大学共诞生了3000家风险企业,其中80%在大学所在的州创业,为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大学研究独创性成果促进企业产品创新
仅靠一张薄纸就能使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期延长一个星期以上——2001年7月,日本神奈川的一家名叫“普拉斯特”的风险企业推出了一种可长久保持蔬菜和水果鲜度的“保鲜膜”。这种产品能够用酶促使导致蔬菜水果腐败的乙烯气体(ethylene gas)氧化、消除。一般家庭的冰箱,从产地到销售地的运输途中使用这种保鲜薄膜可以使保鲜期平均延长一个星期以上。这种保险薄膜在日本市场上两张一袋的标准售价是300日元,一张可以连续使用一个月效果不变。“市场销路非常好,年前达到200万张的销量没问题。”“普拉斯特”的老板对这一产品前景充满希望。
其实,这种保鲜薄膜并不是“普拉斯特”自己开发出来的,而是这家公司引进日本庆应大学理工学部副教授白鸟世明研究室的技术成果,并最后使之产品化的。令人意外的是,白鸟副教授从事的专业研究同食品毫无关系,他的专业领域是新一代的显示器技术和有机EL(电子发光)等用于电子产品上的薄膜技术。一次偶然的机会,“普拉斯特”公司社长在展示会上偶然看到了这项技术成果,并发现了它在蔬菜水果保鲜上的新用途。
由此可见,发掘深藏在大学中的独创性技术和研究成果,并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对于企业来说,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在这个从大学到企业的技术转移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就是技术转让机构TLO。因为对于大学研究者来说,从申请专利、与企业交涉到签定转让协议,无论是费用还是操作都是个很大的负担。而由专门的TLO来代劳,既能让大学研究人员集中精力从事研究,还能促进企业通过利用大学研究成果,提高产品开发效率。
产学技术转让中介市场商机无限
白鸟副教授所在的庆应大学是在1998年11月建立名为“知识产权中心”的TLO的,该机构主要为大学的研究人员代理申请专利和向企业推介本校的科研成果。“普拉斯特”的保鲜薄膜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从1998年到2001年不到三年时间里,企业通过庆应大学的TLO获得的转让技术成果就有13项。
“由于有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我们与企业交涉的能力。”这家TLO的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目前,他们共受理了161项专利申请,并为企业通过TLO途径获得大学科研成果提供了便利。
日本东京大学的TLO名叫先进科学技术孵化中心(CASTI),该中心目前已同国内外21家企业订有技术转让协议,他们曾将本校开发的一项能自动把平面图生成三次元计算机图形(CG)的技术转让给美国一家软件公司,获利丰厚。早稻田大学将一项计算机硬盘磁头生产技术转让给一家著名电子零件生产商获得数亿日元的专利转让费;庆应大学也向澳大利亚电子厂商转让过半导体技术。
目前日本得到国家承认的TLO已增加到24家,其中既有像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那样单独建立的,也有几个大学联合建立的,如京都大学和立命馆大学共同建立的“关西TLO”等。在日本,也有瞅准TLO的兴起,抓住技术转让商机,开发这一市场的企业,如著名的利库鲁特公司。这家公司现拥有包括前大型企业知识产权部长在内的9名技术转让专家。在各个大学自己设立的TLO,专职人员毕竟有限,单靠几个人要跑遍全国各家企业不太现实,而代理技术成果转让,如对企业的需求不了解的话,也很难判断大学研究者掌握的技术是否有真正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也十分希望全面了解全国各个大学的科研状况,有效引进自己所需的专利技术来促进产品的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利库鲁特公司则以掌握有技术专利的TLO和大学研究者的代理人的角色,或与企业交涉,签定技术转让协议,或为大学提供有关的技术转让代理服务,从中收取技术转让收入30%和其他必要的费用。现在,利库鲁特公司单是手中掌握的高校技术转让业务就有550笔。
“我们已同全国重要的TLO建立联系网络,并集中了一批企业需要的专利技术,签署的协议将会不断增多。”利库鲁特公司技术管理部的一名资深专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
企业也在致力于提高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率
在大学千方百计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同时,企业也在想方设法提高利用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效率。日本TOTO公司和宇部日东化成公司与东京大学教师共同出资,建立了一个名为“先进技术孵化系统”(ASTI)的公司,为使大学的研究成果更快地向企业转移,这家公司全程参与对大学科研的从材料试制到生产技术确立整个过程。他们致力于技术实用化最典型的例子是“超防水材料”的开发。
超防水技术开发使用意义很大,北方地区住宅的屋面经过超防水技术加工以后,就不会积雪;油船的底部涂上一层超防水材料后可以大大减小水的阻力,提高航行速度,从而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但是过去的超防水技术始终不能突破长时间保持材料有效使用时间的难关。用于飞机和汽车窗玻璃的硅砼防水材料的寿命只有一个月;有的用于汽车挡风玻璃的防水材料最长的使用期限也不过2年,而且表面还不能碰到东西,不然就会失去防水效果,并且这种材料生产成本很高,无法用于油船和屋面的抗水。为早日实现这个被称为“梦之技术”的梦想,TOTO公司向大学科研人员开放了自己的研究设施。“企业的研究设施与大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完善的实验设备更利于开发接近实用化的技术。”ASTI的中岛章所长强调说。产学双方都把自己的强项与对方结合,大大提高了出成果的效率。
日本大学热心科研成果转让另有隐情
其实,日本许多大学致力于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还有另一层原因。日本文部省曾发布一个名为“以大学为起点的日本经济活性化构造改革计划”,这个计划对日本大学的冲击很大。按照这个计划,日本要通过竞争和外部社会的评价,从全国公私立大学中遴选出30所大学进行重点投资,使之达到世界大学的最高水平,入选的大学将得到诸如“重点配备最先进的研究设施”、“研究经费5年内增长一倍”等优待条件。计划要求“大学科研成果要加快对新产业培育的速度”,具体包括“现今每年取得100项专利的大学要达到每年取得1500项专利”,“现今每年有70项成果通过TLO转让给企业的,5年后要达到700项”。也就是说,如不在技术转让上花功夫,就难以被选入30强大学中,即使被选上了也有可能在研究经费上区别对待,所以,许多学校都把研究成果产业化看得很重,认为是事关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
随着TLO的兴起,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有象牙塔之称的高等学府与商业社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企业也不仅仅满足于通过TLO获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它们也在进一步寻找更多的与大学合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