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山东省章丘市着力建设一流敬老院的报道,深深感到这是在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非常有远见的一步高招。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并且逐渐走向高峰,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显露出来。2000年中国跨进老龄化门槛时,农村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城市。现在在中国,影响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已经从以前的主要是自然变动演变为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并重。也就是说,人口迁移的因素对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2000年访问日本,特意到农村地区走了走,发现日本的农村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40—50%。为什么?因为年青人都到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打工去了。当时猛省,再过十几二十年,中国农村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回国后,特意关心这方面的问题,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老龄化的不良后果,将来很可能会主要体现在农村。现在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以户籍人口计算,老龄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2006年,以65岁及以上为标准,京、沪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3.66%和18.48%。有专家预测,将来这些城市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能达到30%以上。
但是,光拿户籍人口说事,并不全面。说起老龄化,其后果有二:一是老年人的比重增加,二是劳动力缺乏。但是,现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上述第一点是表现很突出的,第二点却不明显。为什么?因为有大批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填补了劳动力不足的空缺。随着今后中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只有在政策上有所改善,不再对进城的农民工歧视和排斥,就不愁没有劳动力。农村的青壮年,自然会源源不断地自己送上门来。然而,农村的老人就惨了,子女都不在身边,可见得晚景会十分凄凉。
我们常说,老年人晚年的需求有三个方面,其一,资金保障;其二,服务照料;其三,精神慰藉(亦即天伦之乐)。多年来,我们在农村的老年政策一贯强调“家庭养老”,理由是中国有传统的“孝文化”。但是,随着就业流动性的增加,光谈一个“孝”字是不管用的。即使子女可以在资金上满足老人安度晚年的需要,或者老人自己能够积累资金自给自足,但在服务照料方面子女仍然是鞭长莫及。从理论上说,中国“孝文化”也有其经济基础,它是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而农业是需要将人固定在土地上不主张流动的。所以,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这与农耕文化是相一致的。在古典小说或戏剧中常常听到一句话,当儿子要为国征战或入朝为官,必定要说的一句话就“恕儿不能忠孝两全了”。这说明,即使在古代中国,一旦要流动,也同样照顾不到家里的老人。
正因为这样,中国农村将来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必定要有社会养老的设施和措施。所以,现在建敬老院,不仅是为了现在“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更应该看到将来。“2007年,该市投入1亿多元在全市各乡镇建设高标准公寓式敬老院”,“章丘市二十个乡镇和办事处如今已建好了十四家山东一流标准的敬老院,剩下的六家也将在今年建成”,这是一件大好事,现在我们可能更要使它变成大大的好事。
按传统习惯,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终老之地。我们是否现在就来转变观念,将敬老院改为多功能的农村社区老年中心,先把它变成老年人聚集、交流和娱乐之地,然后还可以开展对有需要的一般老人的社区服务,譬如清扫、供餐、日托……。今后一旦有需要,就可以全面开展对一般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务,包括机构服务和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其实在这方面,农村和城市最终会走到一条路上。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并且逐渐走向高峰,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显露出来。2000年中国跨进老龄化门槛时,农村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城市。现在在中国,影响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已经从以前的主要是自然变动演变为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并重。也就是说,人口迁移的因素对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2000年访问日本,特意到农村地区走了走,发现日本的农村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40—50%。为什么?因为年青人都到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打工去了。当时猛省,再过十几二十年,中国农村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回国后,特意关心这方面的问题,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老龄化的不良后果,将来很可能会主要体现在农村。现在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以户籍人口计算,老龄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2006年,以65岁及以上为标准,京、沪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3.66%和18.48%。有专家预测,将来这些城市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能达到30%以上。
但是,光拿户籍人口说事,并不全面。说起老龄化,其后果有二:一是老年人的比重增加,二是劳动力缺乏。但是,现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上述第一点是表现很突出的,第二点却不明显。为什么?因为有大批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填补了劳动力不足的空缺。随着今后中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只有在政策上有所改善,不再对进城的农民工歧视和排斥,就不愁没有劳动力。农村的青壮年,自然会源源不断地自己送上门来。然而,农村的老人就惨了,子女都不在身边,可见得晚景会十分凄凉。
我们常说,老年人晚年的需求有三个方面,其一,资金保障;其二,服务照料;其三,精神慰藉(亦即天伦之乐)。多年来,我们在农村的老年政策一贯强调“家庭养老”,理由是中国有传统的“孝文化”。但是,随着就业流动性的增加,光谈一个“孝”字是不管用的。即使子女可以在资金上满足老人安度晚年的需要,或者老人自己能够积累资金自给自足,但在服务照料方面子女仍然是鞭长莫及。从理论上说,中国“孝文化”也有其经济基础,它是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而农业是需要将人固定在土地上不主张流动的。所以,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这与农耕文化是相一致的。在古典小说或戏剧中常常听到一句话,当儿子要为国征战或入朝为官,必定要说的一句话就“恕儿不能忠孝两全了”。这说明,即使在古代中国,一旦要流动,也同样照顾不到家里的老人。
正因为这样,中国农村将来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必定要有社会养老的设施和措施。所以,现在建敬老院,不仅是为了现在“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更应该看到将来。“2007年,该市投入1亿多元在全市各乡镇建设高标准公寓式敬老院”,“章丘市二十个乡镇和办事处如今已建好了十四家山东一流标准的敬老院,剩下的六家也将在今年建成”,这是一件大好事,现在我们可能更要使它变成大大的好事。
按传统习惯,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终老之地。我们是否现在就来转变观念,将敬老院改为多功能的农村社区老年中心,先把它变成老年人聚集、交流和娱乐之地,然后还可以开展对有需要的一般老人的社区服务,譬如清扫、供餐、日托……。今后一旦有需要,就可以全面开展对一般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务,包括机构服务和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其实在这方面,农村和城市最终会走到一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