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地产销售有点秋,让业界对楼市“拐点论”的争论也越演越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5月楼市下滑迹象,让更多人确信可能楼市真的到了非降价不可的地步,一篇《地产商们,别死抗了》的文章也发出悲壮的善劝。
相信多数人,都觉得降价可以解决楼市低迷下滑的局势,扭转地产商们承载的资金压力和精神压力。但是,为什么地产商们在降价问题上却依然“死扛”呢?我想搞企业营销的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降价仅是一种产品促销手段,而非扭转企业或行业生死存亡的核心要素。
退一步来讲,即使全国的房地产企业都降价销售自己的楼盘,就可以让销量下滑的地产业迅速回暖吗?这可能还得打一个问号!
目前,从消费市场来开,能够以不打“价格战”保持产品利润的行业少之又少。地产业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商品房成为一个价格只增不减的消费品实,其中,虽然与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可再生资源)有关,但是从商品销售角度而言,能够永葆产品利润相对恒定,并且只升不降,这不是因为其特殊性决定的,而是商品销售者恰当利用市场规律和把握消费心理经营得来的成果。
房价的只升不降,让一向习惯于低价消费的人群,觉得不可思议;也让一些专家、学者忧心忡忡。都觉得房地产行业是暴利行业,且存在泡沫风险;都觉得应该压制一下这种高涨的风头、挤压其中虚涨的泡沫。可以说,期待房价下降的为数众多。再退一步来讲,期望楼市降价的人都有不同的价位承受预期,假若说这种预期是一种消费预期,那么,房价该降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地产开放商仁至义尽?房地产行业才算是理性回归呢?房地产市场才算是健康良性的呢?恐怕,这又会引起新一轮争议。
再来看以降价换来的行业竞争成果:家电行业企业在杀价中走向衰落的,IT产业也是在降价中企业步履维艰,其他司空见惯的降价、杀价现象充斥在各个行业发展之中,消费者是在各行各业的降价热潮中得到了实惠,但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却陷入以“降价”为导向的竞争怪圈,企业为了生存不仅原料涨价,产品不敢涨价,而且亏着利润去赚吆喝。这样的行业是不存在泡沫,也很容易让大众满意,但是却给行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地产界没有出现相互杀价、降价的竞争,并不等于这个行业的企业都是四平八稳的没有竞争。虽然,房地产市场是供小于求的市场格局,但从各地宣传的力度和强度来看,地产界的竞争并不比其他行业企业弱。不是拿一块地,企业开发的房子就很容易卖出去,企业之间也是存在隐形竞争的。只不过地产企业在销售策略上,没有像其他行业企业那样冲动,动不动就运用降价、杀价的方式来扰乱行业内部竞争秩序。
虽然,目前各地有些地产商也开始用“变相赠送”的形式来降价售楼,期望房子销量回升,但是整个行业并没有出现跟风,这说明地产商的经营行为是理性的,并不会因为其他企业一时的风吹草动而盲目跟进。
虽然,房地产商在资金压力方面因政策控制会出现问题,也可能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言是在“死扛”,但是这并不能因为专家、学者建议的楼市降价就能解决整体市场行情低迷的局面。地产行业的销量萎缩,并不单是因为房价过高造成的。还与整个市场经济大环境、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有关。
因此,单纯强调房地产商们降价,并不会刺激楼市的走势出现高涨势头。何况,目前虽然交易量有所下滑,但是在今年一季度多家房产企业的公告显示,其净利润并没有降低,反而与同期相比有升的势头。在预收账款的保障下,成交量与往日相比略有下降,但并不会影响房企的整体业绩。
若是按照某种呼吁,房地产商都相互杀价,来实现销售,恐怕其当初的购地成本难保之外,可能真的会陷入更被动的低谷。市场需求和高价格,往往是企业经营者引导和挖掘出来的,并不是靠降价就能解决问题。在有利润存在的前提下,企业的降价策略就需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