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生,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你权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判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在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的时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菱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检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器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世界各国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从来就有两种基本的原则,一是利益至上论;一是利义至上论。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结局却常有天壤之别。
利益至上论紧紧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国家产生和发展。世界走向现代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些“先进”国家通过殖民、争霸和战争等手段扩张其本国领土或攫取他国资本利益的历史。它们奉行赤裸裸的利益至上原则,“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是他们处理国际关系坚定不移的信条。
西方主导世界达几个世纪之久,这种利益至上原则自然也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占据着主流地位。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觉醒与发展,大国推行的这种原则在实践中遇到的反抗力越来越大;而基于这种原则形成的国际秩序也问题多多。这是必然的。试想,如果世界各国都搞本国利益至上论,都不顾他国的利益,必然会使各国争执不断而又互不相让,最后只能导致战争,天下遂永无宁日。实践证明,利益至上论已成为当今世界战乱不止的罪魁祸首。
所谓本国利益至上,其实只有大国才能说,才能做;被它打压国家的利益如何“至上”得了?所以,推行本国利益至上论的结果,只能使大国愈加肆无忌惮,而小国利益则必然日益“至下”。但从长远看,这对大国也未必是好事。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大搞单边主义,相继发动一系列战争,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并未能带来地区和平与稳定,连美国自己也时常陷入孤立和惶惶不可终日的地步。如果美国这样一意孤行地搞下去,它终会变成新的孤家寡人,走向历史上所有霸主国都曾走过的穷途末路。
利义至上则不同,它遵奉的是利益和道义统一原则,既坚持维护本国利益,同时也兼顾他国利益,主张各国互惠互利,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强调使利益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济相制,以指导本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实行各国政治地位平等,反对在政治上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经济上做到为富而“仁”,真正帮助贫穷国家“脱贫”,而不是乘机变本加厉地对之进行盘剥;坚持以道义和法理为准绳,公平、公正地处理国际间的各种纠纷,而不搞亲亲疏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主张尽最大努力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穷兵黩武,滥杀无辜等等。利义至上的施行者因而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拥戴。概而言之,大国对其他国家努力做到如中国古人所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使他们“就有道而归之”,才能达到“协和万邦”的目的。这样做了,就真正实现了利、义的高度一致,无论大国小国,都能“得其所哉”,各自的利益也都得到了长久的相对合理的维护。各国诸君,何乐而不为呢?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检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器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世界各国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从来就有两种基本的原则,一是利益至上论;一是利义至上论。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结局却常有天壤之别。
利益至上论紧紧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国家产生和发展。世界走向现代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些“先进”国家通过殖民、争霸和战争等手段扩张其本国领土或攫取他国资本利益的历史。它们奉行赤裸裸的利益至上原则,“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是他们处理国际关系坚定不移的信条。
西方主导世界达几个世纪之久,这种利益至上原则自然也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占据着主流地位。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觉醒与发展,大国推行的这种原则在实践中遇到的反抗力越来越大;而基于这种原则形成的国际秩序也问题多多。这是必然的。试想,如果世界各国都搞本国利益至上论,都不顾他国的利益,必然会使各国争执不断而又互不相让,最后只能导致战争,天下遂永无宁日。实践证明,利益至上论已成为当今世界战乱不止的罪魁祸首。
所谓本国利益至上,其实只有大国才能说,才能做;被它打压国家的利益如何“至上”得了?所以,推行本国利益至上论的结果,只能使大国愈加肆无忌惮,而小国利益则必然日益“至下”。但从长远看,这对大国也未必是好事。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大搞单边主义,相继发动一系列战争,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并未能带来地区和平与稳定,连美国自己也时常陷入孤立和惶惶不可终日的地步。如果美国这样一意孤行地搞下去,它终会变成新的孤家寡人,走向历史上所有霸主国都曾走过的穷途末路。
利义至上则不同,它遵奉的是利益和道义统一原则,既坚持维护本国利益,同时也兼顾他国利益,主张各国互惠互利,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强调使利益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济相制,以指导本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实行各国政治地位平等,反对在政治上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经济上做到为富而“仁”,真正帮助贫穷国家“脱贫”,而不是乘机变本加厉地对之进行盘剥;坚持以道义和法理为准绳,公平、公正地处理国际间的各种纠纷,而不搞亲亲疏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主张尽最大努力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穷兵黩武,滥杀无辜等等。利义至上的施行者因而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拥戴。概而言之,大国对其他国家努力做到如中国古人所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使他们“就有道而归之”,才能达到“协和万邦”的目的。这样做了,就真正实现了利、义的高度一致,无论大国小国,都能“得其所哉”,各自的利益也都得到了长久的相对合理的维护。各国诸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