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流派之“老庄道学”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而大成于庄子。所以我们很是习惯将“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细数下来,老庄学派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关尹等,代表作是《老子》(道德经)、《庄子》、《列子》。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曾与魏相惠施交游,他拒绝楚威王的聘请,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老子的“虚无”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能生成天地与万物。庄子认为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道”是一种阴阳之气,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篇》)。世界上原来没有什么事物,后来由“道”派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事物,生出真伪和是非。

 

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就是说,真伪和是非等观念的产生,意味着“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只有持有局部见解(“小成”)的人,才看不见“道”而谈论真伪;只有喜好争辩(“荣华”)的人,才不理解素朴之言而谈论是非。因此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总是讲不清的,甚至连你、我、彼、此也是分辨不清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在庄子看来,决定是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共同的标准。他认为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例如一件东西的分散对另一件东西来说是合成,一件东西的合成对另一件东西来说是毁损,无论合成和毁损,从“道”来看是一样的。而庄子学说的最后归宿,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的目的,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庄子及其学说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在继承老子学说的同时,他又大大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的一个高峰。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他是战国前期的著名道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学说,又成为庄子所推崇的前辈,又是道家中首先推崇“黄帝之治”的大师。《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列子》八篇,经“永嘉之乱”以后,渡江带到南方的,只留存《杨朱》、《说符》两篇。

 

列子不但在理论上继承和阐发了道家学说,而且还实践了他的道家修养。《吕氏春秋》上说:“列子贵虚”。《列子·天瑞篇》解释“贵虚”,就是“静也虚也,得其居矣”。也就是要自己修养到忘记自身的形骸,好像已经驾空乘风而行,列子把这样的境界叫做“履虚乘风”。 卢重玄《列子解》说:“列子所以乘风,为能忘其身也。”就是要通过本人的长期学习修养,达到“忘其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