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光谷医院选址之疑虑(一些朋友的看法汇总)


 

同济光谷医院终于开建了。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沉寂之后,在世人的暗自猜测之中,12月10日,同济光谷医院终于高调亮相,大张旗鼓举行了动工仪式。
光谷同济医院选址珞喻路以北、华中科技大学南二门以西,面向珞喻路主干道,紧邻鲁巷光谷广场。规划占地面积125亩,医疗建筑总面积10万平方米,设计病床1000张(一期建成500张),日门诊量3000人次(相关数据来源于媒体报道)。
这确实是一件民心所向的大好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不必说。因为“中国光谷 ”, 是活力无限的科技创新之地。东湖之滨英才汇聚、人杰地灵,这里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工)等 48 所高等院校、 56 个中央及省部属科研院所、 1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0 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 700 多个技术研发机构;这里有 49 位两院院士、 20 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 40 万名在校大学生;这里还有旨在培育光谷持续创新能力而建造的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工程中心和 P4 实验室。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的中国光谷拥有着强劲而持续的创新激情与创新活力,每年申请的知识产权专利在 1000 件以上(相关数据来源于媒体报道)。
再高科技的人才也是难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所以,在光谷建一家闻名于海内外的同济医院,这确实是一件大好事。本人虽然只是小老百姓,但是也是打心底里支持的。
具体而言,同济光谷医院的选址,就是在华工南二门、南三门之间、面向珞瑜路,背靠华工园,典型的坐北朝南,对面就是湖北省中医院的光谷分院和武汉市三医院光谷关山院区,这两家医院从等级上说,均是三甲医院。
对于这所医院的选址问题,笔者的一些朋友、同学,闲聊起来,似乎都有些心存忧虑和不解。他们言辞之间,充分流露出对华工的热爱与关注。如同我一样,作为一个华工毕业生,也是非常之爱华工。因此,斗胆在这里将这些想法总结出来,与方家探讨一下,不求能够解惑,只是传达一些声音。当然,我本人很是希望这些想法只是杞人忧天。
1.         医院本身的选址讲究。查询相关资料,医院选址相关规定大体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或方便患者,又要兼顾医院工作的特点。交通要便利,相对安静,空间要开阔。若按1000张病床的规模设计规划,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大约需要250亩至300亩土地,建十万至十二万平方米建筑。从这些情况来看,现在的选址有一条非常符合,除此以外,其他可能就要打问号了。这一条就是方便患者,逛完步行街再走过来看看病,光谷地段医(衣)、食、住、行之方便,非鲁巷莫属也。但是会有人多少是走着过来看病的呢?或者是因为逛了步行街顺便来看病的呢?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从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到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等,幅员 58 平方公里。以光谷之大,何以容不下一家医院呢?光谷虽然大,想来还不至于让病人望远兴叹吧?鲁巷迟早会成为一个“大堵窝”,现在已经是而且正在继续是。
2.         对华工整体规划和整体秩序的冲击。挤满了高楼的大学校园,缺乏想象空间和安宁秩序,不利于科研、教学,不利于思考和学习。举个例子,管理、公管、经济三院那个楼群楼体太靠近道路,东六楼和东七楼之间又强行插入半栋楼,马上还有机械学院大楼…..不是说不应建楼,而是楼与楼之间、楼与路之间要留出足够的“空”,让人能够有“想象”的空间。这些大楼的不断逼近、紧逼,使得华工的道路愈加显得窄小和拥挤,逼得自行车、小车的乱停乱放,造成路面每日里拥堵不堪,学校更像街道,缺乏了大学校园的宁静和有序。
3.         会给华工以后发展造成用地紧张。华工主校区曾经号称是森林大学、园林大学。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学楼、住宅楼竖起来,越来越多的空地都被水泥砖块覆盖了,以前那种小楼掩映在葱绿树林中感觉没有了,随着大学扩招的盛行,以后也将会越来越少。大学里除了密密的人群,就是密密的楼群,这个医院建起来以后,占去个120亩(大概也许不确定),医院的经济效益不用担心,那医院以后可能还会扩展,再往哪去扩展?用地日渐减少的华工,自身以后又再往何处去扩展?
4.         失去了亚洲第三大教学楼,学生去何处上课?据媒体报道,西12教学楼命运尚不确定。实际上,可以预见,随着医院的建成,西十二楼最终有极大可能是被医院“收编”。据称,西12教学楼可容纳1.8万名学生同时上课,是亚洲第三大教学楼,如果没了这个大楼,那么那么多的学生去何处上课?就算能去别的地方再建一栋同样的楼,但西边住着大量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课间的大规模流动只会给华工校内交通增加更大压力。
5.         势必影响华工师生出行。南二门、南三门是华工目前主要的出行通道,在南二门、南三门之间修医院,必然会使得更多的车流在这里集中,如果有1000张病床,那么每天进出的车辆多少呢?不知道有没有人算过,但是这个数据很容易从别的同类医院那里参考过来,想来不会是个小数目。这么多的车子在此调头、转弯、停放,如何能保证来医院的车不会在校园内乱停乱放?更为主要的是,如何能保证这些车不会在靠近医院的学校的各条道路上乱停乱放,如此,势必会给华工校内师生课间行走、出行带来更多困难。
6.         医院相邻的500米-1000米范围内将成为摊贩、小生意的集散地。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去市内那些大医院周围瞄一哈就晓得了。到时可能东到南三楼、北到西五楼,西到西十二楼都不可能是净土。
7.         隔离得了空间,隔离不了人群。据媒体报道,同济医院负责人在回应学生质疑时说,届时,医院将会在空间上与校园隔离。隔离很简单,一道围墙就够了,问题是围墙能够真正隔离得了人的流动吗?如何去识别医生、病人、家属、老师、学生、市民的身份,并限制他们的流动?人群身份的复杂性,只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更多的困难。
8.         医疗垃圾与污水,无法回避。虽然世人都相信,医疗垃圾与污水必然会经过专门处理,而且相信医院对此的处理水平。但是,在处理与回收过程中,这些东西对学校环境的污染是不可回避的。医院规模越大,污染越大,可能师生们的担心会越大。
9.         会给华工的后勤增加更大“压力”。华工的校内食堂必将因其相对低廉的价格迎来更多的食客,病患或者其家属。曾经是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标杆的华工食堂,没有理由拒绝这些来自于社会上的进餐者。至于有没有什么问题,无凭无据不能乱说。当然,有人看见的是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集贤楼、百锦园的经济效益必会锦上添花,压力就是发展的动力啊!
10.     势必增加华工西门土库村一带的拆迁成本。据说这个医院当时本来打算是建在鼓风机厂家属区那一带,因为拆迁成本过高,未能谈成。可是这个医院建起来以后,华工西门一带的村民只会加快种房的步伐,如果华工还打算往西拓展的话,土库村一带的拆迁成本会更加高涨,也许可能远高于鼓风地段。
从鲁巷步行街到华工的大医院,人群的引导如此集中,可以预见,华工南门口一带以后会将更加热闹,华工校园也许就此成为光谷居民的后花园。如果真是如此,那是荣幸还是无奈呢。
有人还提了个建议,说:“干脆在华工南大门与光谷体育馆之间的空地上,就势盖个宾馆或是招待所,让大家既来之则安之,所谓一站式服务,此之谓也~”。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