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别把名利双收指标定得太高
丁启阵
今天上午给研究生讲上古音时,顺口说了句:其实上古音的许多问题都很难有定论,学者们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观念的新旧与宽严。
一时兴起,旁举对张艺谋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晚会的评价为例:
一般观众,看到晚会场面很大,明星很多,烟花很绚烂,现场很热闹,就仿佛自家办喜事似的,跟着莫名其妙地兴奋起来,自作多情地以为这下子定能把全世界都都给震了;进而把它当作国运昌盛的象征,当作人人有份的荣耀。自然,他们会对晚会赞不绝口,会对张艺谋佩服不已。
稍有科学精神的人,会看到晚会的许多漏洞。举个例子,被当作乐器使用的缶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事后有关部门解释说,晚会上的缶,系由酒器缶和藏冰器具冰鉴综合而成。用一种根本不曾存在过的玩意儿忽悠全世界,这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要震撼有锣鼓,要精细有编钟,要悠远有箫笛,有筝琴。击瓮叩缶,不过是武夫酒后的撒野行为,不成曲调。
稍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会对晚会的铺张浪费表示不满。一场文艺晚会,欢聚娱乐而已,如此靡费民脂民膏(新近说法是“纳税人的钱”)和民力,实属多余。再者,奥运会,大家看的是体育竞赛,文艺晚会过于隆重,难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此外,这一类人还能看出晚会体现出的集权思想和等级观念。选择演唱主题歌歌手时,不顺从民意,而根据十分可疑的体制认定。结果,十几年前唱亚运会主题歌的是他,十几年后唱奥运会的还是他,给人一种时光停滞、中国无人的印象。
有点爱美之心的人,对晚会的反美学安排会很不满意。选择唱主题歌的男歌手的相貌及其登台时的随意着装的郎当相,有目共睹,那都是不符合审美基本要求的。
喜爱真实崇尚自然之人,对于晚会节目的弄虚作假,会深感遗憾。《歌唱祖国》的替身唱歌,台上一个对口型的小女孩,台下一个真发声的小女孩。这种传统相声滑稽节目里才用的双簧表演,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令人如吞苍蝇。好评如潮的大脚印烟花,据说也是电脑制作出来的效果,并非实景拍摄。
…………
一台晚会,张艺谋把一个摄影师和电影导演虚构和作假的伎俩发挥得淋漓尽致。
爱之者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厌之者视同垃圾,不屑一顾。
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重要。对张艺谋而言,最重要的是上边肯定,次重要的是大众认可。有了这两点,他的经济效益就有了保障。很显然,他的这一目的是达到了的。不过,看他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话,他似乎还挺在意名誉和口碑的。这就落入了“既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俗套,窃以为,他想得到的东西有点多。
200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