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年以片面追求GDP,并且是以政府主导的高投资、以对廉价人力、自然资源和环境损耗为代价的“持续高增长”模式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在今年以来显著减速,即使是饱含水份的官方统计局数据也揭示了同比和环比均下行的趋势。正常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无疑出现“拐点”。
事实上,“拐点”早就出现,近20年来日益显著的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环境遭到历史性破坏……就是征兆;但在对稳定的诉求和一系列严格措施的管制下,这些原本有助于反思的内部信号被削弱甚至消除;而只有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从外部宣告该增长模式生命力终结的时候,才突显出来。
因此,“拐点”的出现是一种符合自然的回归,完全值得肯定。因为这是不计投入成本只求数字增长、求政绩的一场荒唐戏终局的结果。并且,这种变化也意味着可能的转向:官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提供了这种预期。
但遗憾的是,种种迹象表明:在利益集团绑架之下,事情很可能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已经被证明无效的经济增长模式被延续,数字游戏得以继续——这方面的征兆很多:有称政府实际投资余地仍然很大,应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应给于地方政府刺激楼市“一定的自由度”(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语)等。在这些言论中,除了灾区重建势在必行(且希望落实到有利于当地民生之处),多数说法的用意在继续“不计一切代价”保GDO增长等。
与此同时,受到边际效应的制约,为达到过去同样的GDP增幅,更大规模的廉价人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耗,更大的社会风险积聚等,则继续被漠视。漠视的底气,除了无知,就是对过去追求“稳定”所诉诸的一系列严格措施管制的自信。
可以断言:这样做可能确实可能延长现有模式,但危害更深远,未来的社会成本、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也更大,甚至可能因错过“时间窗”、需经历暴风骤雨般的惨重变革。如此,中华民族复兴将再度推迟。
利益集团为什么会如此顾惜旧模式呢?经济增速放缓,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只是一个表象。这样说的原因很简单:当前的失业率本就非常高,且存在“血腥就业”(以肢体甚至生命为代价的就业、就业但被严重苛刻甚至欠薪等)——这样的就业,连最基本的“劳动力再生产”都无法实现!其存在,不过仅是有益于黑心老板、有益于廉价商品的受益者、也有益于政府回避本应承担的救助福利支出罢了。
利益集团恐惧经济增幅放缓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唯恐失去暴利和“混水摸鱼”的机会——从过去的经验看,在貌似繁荣的增长中,消费主义流行促进了“稳定”;透支本级财政和当地人力、物力的“形象工程”带来了政绩;金融、能源、房产等垄断巨头靠“吸血”壮大了自身……一旦停下来哪怕是稍微放缓节奏,理性和公平的社会压力就会占据上风,利益集团就得被迫“补课”,压力也可能导致资源按照更有益于多数人的原则重新分配——否则,社会风险就可能集中释放。
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愿意承担过去非理性高速增长终结带来的冲击,用原本用于政府投资(尽管其边际效益已经为零甚至为负)和利益集团分割的资源,用于承担更多社会福利,提高劳工素养,建立公正规则、以推动社会资源向民营中小企业公平开放,并为落实之完善政治决策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那么即使GDP保持数年甚至十数年低增长,也将能保持社会稳定,且在此期间完成中国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