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召回了,博士呢?


最近毒奶粉事件闹得举国不宁。不过,在发现问题后政府的行动还是有效的:召回奶粉,先把问题查清楚再说。

 

那么,对其他伪劣产品应该怎么办呢?是否应该有另类标准?比如,中国的博士如今世界产量第一,粗制滥造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否应该停产、召回呢?不久前因为看到清华北大成为为美国输送最多的博士生的大学的新闻,我写了篇文章,说既然美国大学接受了这么多中国学生读博士,而且其教育质量有保障,中国的许多博士课程就应该停掉,把人送出去,搭美国的便车,集中精力提高本科教育的水平,并注意创造条件吸引到外面读博士的人才回来。此论自然激起众多的反对。其中一位在美国大学里当了教授的中国学者火起冲天地说:“笔者不得不惊薛涌先生的思维逻辑道因国内培的博士量保不了停掉博士的培养吗

 

其实,我并没有要求停到全部博士课程,而是希望停到大部分,整个博士培养要经过重新的整顿后,在达到基本的国际标准的条件下再开张。这就好象说“国内的奶粉生产质量保证不了就应该停掉,等能保证质量时再开张”一样。如果这位教授对这样的逻辑也“惊叹”,那实在应该回去修理一下自己的大脑了。

 

这位教授表现出来的心态,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界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以博士培养来确定大学的水平。所谓“一流大学的水平主要看其博士课程”的理念已经误导了中国的大学多年,而这种理念,一开始就是被留学生带进来的。我们这一代的留学生,出国基本都是去读研究生,在校园里和本科生接触很少,对西方的本科生教育并不了解。而在西方,至少是在美国,本科教育才是大学的灵魂。博士课程的研究院相对比较边缘。《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之所以最有影响,一大原因就是因为那是最完备的本科排名。中国出去的留学生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经验的局限,仅仅以在研究院里的一点训练就觉得自己很懂人家的大学体制、回来不负责任地乱说,那实在是太误导国人了。

 

比如前述那位教授,张口就说我“傲慢”,把耶鲁视为一流,把加州大学伯克利、密西根视为二流,并举证说,“就博士培、科学研究和科技献排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西根大学毫不比耶鲁逊色,很多学科比后者”说到底,他的“博士情结”还是去不掉。中国也有个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排名,根据的也是发表的论文等科研数据,经常被人引述。其实,所有这些,体现的都是非常狭隘的高等教育的概念。

 

要知道,真正的一流大学,并不把学术作为唯一的指标。举个例子,耶鲁培养了许多总统、企业总裁、大法官等等社会领袖。你要是算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这些人几乎是什么也没有。但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显然比大部分“著作等身”的大学教授高得多。再看美国大学的捐款,有捐给运动队的,有捐给美术馆的,有捐给投身于公共服务的学生的,真正冲着学术而来的捐款,反而不那么起眼。学术在大学里,其实也可以说是挺寂寞。

 

这些说明什么?说明大学的最重要的使命是为社会服务,是培养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相比之下,培养学术人才是其次的事情。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时代,大学更应该突破专业教育的旧框架,推行通才教育。仅仅以论文、科研成果评定大学的办法,实在已经过时。所以我说,中国的大学要回到本科教育的根本上。博士课程不是不能有。但是,纳税人不应该给博士课程开一张空白支票。博士培养了这么多年,越培养越烂,老是通不过“质量验收”,要求停产整顿,也不应该算太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