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大的恐惧来自空虚


       生命方式和生命本质决定,每一种生命方式都必须有些“畏惧”。没有恐惧感的人生无疑是很无为的人生。谈到“生命方式”,人类向来最渴望了解同时又最惧怕接近的就是“另一种生命”。比如外太空生命,比如“异形”。惧怕“另一种生命”这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天然的反应,而喜爱冒险和探奇,则是人类妄图将未知的一切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设计的最好的证明。所谓“异形”是不是就是人类阐述自身的一种嬗变?谁都不清楚,但人类明白外形的变异可能还不是最恐怖的,往往是心理上的异样把自我压抑得神经分裂或“灵魂出壳”。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阴暗或都有阴暗的一面,都具有幻觉频现和不断否定掉的冲动和欲望,而悲剧就在于有人会任由这样的“阴暗”无限扩展,也有人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外压制或扭曲,直到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的“阴暗”变成一个个“现实”影像。
  谈得深了,远了。回头谈普遍空虚。普遍空虚一般指心理空虚或生理空虚。心理空虚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为不思追求,失却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因为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就会感到寂寞难忍。空虚是一种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有时,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就有可能因寻求刺激而去抽烟、喝酒、赌博、甚至闹事,以此来排遣时间。个别的还会走上犯罪道路。人人都清楚自己将在几十岁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中国人相信不会有来生或者转世,因此生命和生活的机会只此一次,而时间是单方向流动的一去不回头,我们做错的事情,错过的美好,迷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都将不能弥补和挽回,而明天就现在看起来也不会和今天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有时候感到迷茫和无助,这也许就是空虚的原因之一。
  空虚与慵懒不同。慵懒是心理上的懒散,是惰性使然,慵懒虽然是诱发空虚的条件,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的温床,但慵懒未必一定导致空虚,因为慵懒的人心理上也可能很“充实”——喜欢懒散生活、满足懒散现状,尽管这种“充实”是消极的,对常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慵懒的人并不会感到心理空虚。当然,慵懒的人如果逐渐感到无聊、寂寞、万事不称心并向往通过消极的新鲜刺激来排遣此种心情,以消磨时光,则就会演变成空虚的人。
  空虚通常发生在两种情景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
  笔者研究认为,摆脱空虚有其可循规律和实用方法:因为人生是分阶段的,到了某个阶段就要按某个阶段的规律去做。空虚的状态是暂时没有目标,或者说方向感不明,无实在内容,没有精神寄托,没有让自己有动力和激情去做事,外在表现为慵懒和颓废。空虚和这个人的生活状态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这个人的学业、事业、爱情都处在闲置期。
  心理的空虚往往会升级为生理的空虚(不完全是性的空虚)。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规律是这样:心理空虚—>生理空虚—>生理满足—>心理满足—>心理空虚。从心理空虚到生理空虚,其间还要经过许多心理变化,包括性欲望、性冲动、性羞涩、性恐惧、性取向、性满足等,以及其他非性心理和生理变化。在这里,顺便谈一下性恐惧。性恐惧大多是继发性的,是条件反射或行为学习机制在起作用。已经发现,一些性恐惧的患者常常缺乏最基本的性知识。其次,早年的性创伤经历也是引起性恐惧的重要原因。不敢进行正常的性活动或性活动次数明显减少是性恐惧的必然后果,因此常常影响到婚姻关系的稳定,但性恐惧者可以保持完全正常的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性恐惧的本质是性的空虚和虚空。由于对性的无知、讳忌和神秘感,因而对性产生恐惧。
  当社会形态、社会道德观、社会叛逆性、社会价值取向、社会行为表现日益多元化、异化,而我们却总是惯用传统逻辑和保守思维来批判、评价和衡量现实存在,这样便会导致自我意识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导致信仰迷失,导致行为无所适从,从而容易产生某种空虚感,空虚感的极致就会产生或导致一种恐怖感。
  什么是恐怖? 恐怖本意是暴露于某一情境或某一客体所致的严重焦虑,或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抑或是由于生命常态遭遇破坏而引起的焦虑,对个体生命而言,常有回避行为和回避潜意识。恐怖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但通常没有其他焦虑障碍那样严重。
  在上帝已死、宗教式微,以及种种极端思想退潮之后,我们还愿相信、还敢相信或者还能相信什么样的对于空虚的抗拒和极端空虚的恐惧的救赎之路呢?肖伯纳说,地狱是名誉、义务、正义以及其它恐怖道德的故乡,地上的恶事都在它的名义下所犯。方迪分析,生命从生理到精神,本质上皆是空虚。而性爱则是体验虚空的一种极致。蒙田认为,对于残忍所感到的恐怖使我倾向仁慈,这比任何仁慈的榜样所能起的作用都大。威廉·詹姆斯断言,疯子恐怖的幻觉全都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乌纳穆诺说,信仰就是愿意信仰。弗洛姆说,对自由的恐惧是现代人的普遍境遇。人们恐惧并逃避的其实是空虚和孤独,和某种自由带来的归属的不确定。因而天性脆弱的人类,便以放弃自由的方式,去逃避空虚,去寻找一个可以确定的归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结论,如果没有了上帝,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的,都不会觉得恐惧。绝对自我自由是失去上帝和真理之后的自由。
  其实,恐惧的对象往往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恐怖。真正恐怖的是自己的想象,它是那么“真实”,有时侯把你压得不能行动。比如,晚上看完恐怖片以后,会觉得家里到处都很可疑,要是一个人洗澡更是可怕,会幻想着你去拿肥皂的时候会有个黑手伸过来把肥皂给你……总之这个时候连“观察”都被吓跑了,然后一个害怕的你蜷缩在被子里一动也不敢动,什么都做不了。再比方说,走在漆黑的夜路上的时候,也会有各种可怕想象不受控制的涌出来,把你牢牢控制住,这时候你已成为空虚和虚空的傀儡。刘海铭觉得,人类最大的恐惧来自普遍空虚的衍生和对现实影像虚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