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in)在《垄断竞争理论》中,率先提出了“竞争优势”这一概念,1978 年霍弗和申德尔(Hofer&Schendel)将竞争优势引入到战略管理领域,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得到以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者们的关注,现在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对竞争优势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的市场定位;有的学者认为竞争优势是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有价值、创造性的战略而其他任何现在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学者波特(M.Poter)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客户(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③;戴维·贝赞可认为一个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但同时牺牲股东利益的公司不会真正具有超过竞争者的优势,而当一家公司获得了超过本行业平均利润的利润率水平,则该公司就获得了竞争优势。虽然各个学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界定不同,但是各种界定并不是相互冲突、矛盾的,只是各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归结起来,企业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中所具有的能够超越其竞争对手的方面,这种“超越”是指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向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同等价值条件下的低成本或同等成本条件下的高价值,而且这种“超越”还必须保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水平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对竞争优势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的市场定位;有的学者认为竞争优势是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有价值、创造性的战略而其他任何现在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学者波特(M.Poter)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客户(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③;戴维·贝赞可认为一个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但同时牺牲股东利益的公司不会真正具有超过竞争者的优势,而当一家公司获得了超过本行业平均利润的利润率水平,则该公司就获得了竞争优势。虽然各个学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界定不同,但是各种界定并不是相互冲突、矛盾的,只是各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归结起来,企业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中所具有的能够超越其竞争对手的方面,这种“超越”是指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向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同等价值条件下的低成本或同等成本条件下的高价值,而且这种“超越”还必须保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水平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从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来看,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沿着三条
路径演进。
2.2.1 第一条演化路径:从组织外部到组织内部
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外生论,一类是内生论。外生论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外部环境和市场结构决定的。内生论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等。
(1)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视作一个“黑箱”,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到企业的地位。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市场中的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无所谓的竞争优势。但是,在现实中,同一行业中的企业确实存在着业绩差异,为了更好地解释企业之间业绩差异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修正了理论的假设前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主要源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产业内存在着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政府保护与限制和产品差异化所产生的相对垄断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水平。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E.S.Masson)和贝恩(J.S.Bain)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其基本范式是 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结构-行为-业绩)。该范式认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业绩主要取决于它所参与的产业环境。到 20 世纪 80 年代,学者们开始从战略管理学角度对竞争优势进行深入的分析。美国的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 K.Andrews)在其著作《企业战略概念》中提出,战略是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平衡,即 SWOT 构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则通过《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3
部著作建立了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框架,提出了五种市场力量模型和战略三步法:定位(Position)、权衡(Trade-off)、匹配(Fit),发展和完善了安德鲁斯的观点。波特认为,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战略就是在某个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也就是说企业要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种影响力,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地位。竞争战略的选择有两个中心问题:一是产业选择问题,即从长期盈利能力和决定长期盈利能力的因素来认识各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二是竞争地位问题,即如何在一个选定的产业内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产业里,如果企业不能拥有有利的竞争地位,依然不可能拥有竞争优势;如果一个拥有竞争地位的企业长期处于一个前景暗淡的产业,那么企业也不可能拥有竞争优势。波特强调,“产业结构分
析是建立竞争战略的基础”,“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
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将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对于同一行业,行业内所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都是相同的,根据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的逻辑,可得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盈利水平应该基本一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鲁梅尔特(R.P.Rumelt,198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产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产业内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 3~5 倍。“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内的相互关系”(鲁梅尔特,1987)。由此可知,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于企业的外部市场,而应该是来自于企业自身。
许多的研究表明,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并不能充分地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对企业竞争优势外生理论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之后,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着眼点转移到企业的内部,产生了众多的理论。
①资源基础论(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RBV)
资源基础论最基础的观点可以追溯到马歇尔(A.Marshall)关于有专业化分工而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成长的观点。1959 年彭罗斯(E.Penrose)
在《企业成长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由管理决策决定产生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1984 年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lt)发表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使资源基础论的观点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之后大量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企业资源论的主要观点:
◆企业是异质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Silverman,2002),是有形的人力和无形的资产等组合的行政组织(Mahoney,1992;Penrose,1959);
◆资源难以复制的属性作为经济租的源泉、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基本驱动器(Barney,1991;Barney,1986;Conner,1992;Rumelt,1984;Rumelt,1987);
◆企业产生短期的租金和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由于其所拥有的独特的资源,因为该资源 创 造 了 低 成 本 、 高 质 量 或 超 额 绩 效 的 产 品 (Amit,1993 ; Conner,1991 ;Mahoney,1992);
◆假设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失灵,实施战略所需的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只能期望正常的回报(Barney,1986;Peteraf,1993),因此,只要事前存在不确定性,则会产生经济租(Peteraf,1993;Rumelt,1987);
◆Barney 认为,资源成为持久竞争优势的四个条件:有价值(Valuable)、稀缺的(Rare)、难以模仿的(Inimitable)和不可交易的(Nontradable)。Peteraf 认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要求四个条件:资源异质性、事后竞争的局限、要素流动的不完全性、事前竞争的局限;
◆关注和解释多元化战略和联盟形式、绩效含义等(Barney,1996;Mahoney,1992;Silverman,2002);
◆ 提供了推断哪一种组织模式最有利于治理某种资源的办法(Silverman,2002)。
一般认为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三类: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
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是那些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资源。VRIO(Value Rarity Imitability Organization)提供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框架,该框架主要是从资源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组织开发四个方面考虑,分析企业资源的竞争优势(见表 2.1)。
如果企业控制的某项资源没有价值,则这种资源不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和消除市场威胁,企业去开发这种资源,只会造成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处于正常水平之下,而不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甚至会破坏企业原有的优势,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果企业控制的某项资源有价值,但不是稀缺的,在市场上其他企业也有同等的机会获得此项资源,那么这种资源也不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只会使企业获得正常的经营业绩,但是这种资源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如果企业控制的某项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但容易模仿,那么企业在其他企业模仿或独立开发之前拥有这种竞争优势,企业的业绩处于正常水平之上。
如果企业控制的某项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模仿的,并且企业可以组织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那么这种资源会为企业带来很强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业绩水平大大超出正常水平。
②能力基础论(The Capability-Based View of the Firm, CBV)
能力理论即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观点(CBV),与资源基础论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接受企业是异质的、资源是不完全流动的假设,都从企业内部出发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并都以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为研究主题,因此,许多学者将两个理论通称为资源(能力)理论。1990 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其开拓性的贡献使人们开始关注企业能力。提斯、匹斯诺和舒恩的《公司能力、资源和战略概念》(Teece,Pisanoand Shuen,1990)、福斯的《公司的理论:能力的透视》(Foss,1993)、普拉哈拉德的《公司中核心能力的角色》(Prahalad,1993)、普罗茨匹洛维茨和弗克纳的《柯达把战略能力运用于技术管理之中》(Przybylowicz and Faulkner,1993)、哈默和赫尼的《基于能力的竞争》(Hamel and Heene,1994)、加仑、斯提尔曼和柯蒂斯的《把核心能力运用于实践》(Gallon、
Stillman and Coats,1995)、库姆伯斯的《核心能力和 R&D 的战略管理》(Coombs,1996)、圣齐斯、赫尼和汤姆斯的《基于能力竞争的动力学》(Sanchez,Heene and Thoms,1996)、赫尼和圣齐斯的《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Heene and Sanchez,1997)和克里斯汀·奥利弗的《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Christine Oliver,1997)等都针对企业能力展开了探讨。
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能力与资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具有相同资源的企业他们在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企业能力的差异,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原因。在能力理论看来,能力是决定企业异质性的根本原因,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而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企业其他方面的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看来,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累计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来自企业组织能力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累积与整合,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累积与整合,使企业具备了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稀缺性,核心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不被其他企业所占有的;第二,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
第三,价值性,核心能力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第四,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市场地位是核心能力在市场上的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企业的战略目标就是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通过整合形成自己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独特战略资源,
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但是能力理论很难克服核心刚性的问题,因此动态能力理论在原有能力理论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是指“企业整合(Integrate)、建立(Build)以及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外能力(Competence)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Teece & Pisano,1994)。
动态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主张企业竞争力和能力基本上以依赖于管理和组织流程,即动态能力,这些流程是由特定企业资源状况和特定的演化路径形成的(Teece,1997);
◆主张竞争力能够提供竞争优势或产生租金,它们基于难以模仿的惯例、技能和互补性资源的集合体之上(Teece,1997);
◆强调特定企业在开发新能力的过程中,利用现有的内外部竞争力来适应变化的环境的重要性(Teece,1997);
◆秉承了熊比特的创造性毁灭的思想,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其动态能力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强调以开拓性动力克服能力的惯性;
◆动态能力不是竞争优势的源泉,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复制之前或独立开发之前更迅速、更早的使用动态能力的结果。
③知识基础论(The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KBV)
以企业的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观称为知识基础论(The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KBV),KBV 认为企业的核心是知识,隐藏在企业资源和能力背后并对能力起决定作
用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Grant,1996)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Nonaka,1991;Spender&Grant,1996)。
按照人的认识角度可以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从本体论的角度可以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共有知识。这两中分类,可以将知识组合成四类(见表 2),即抽象性知识(embrained knowledge)、实践性知识(embodied knowledge)、编码性知识(encoded knowledge)和根植性知识(embedded knowledge)。抽象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的显性知识,一般是正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的默会知识,一般是个人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经验而获得的行动导向的实际知识;编码性知识是显性的共有的知识,是通过符号、编码来表示的,也称为信息。企业的编码知识可以存在计划、制度、程序、技术方案等各类企业文件中;根植性知识是蕴藏在组织行为和组织惯例中的隐性的共有的知识,这种知识根植于企业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有企业都是这四类知识的集合体,但是各个企业中各类知识的重要性不同,从而造成了企业的异质性。KBV 认为根植性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
④网络基础论(The Network-Based View of the Firm,NBV)
以企业的网络为基础的企业观为网络基础论(The Network-Based View of the Firm ,NBV)。NBV 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战略思想。1988
年 J.C.Jarillo 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了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首先提出了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网络基础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网络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 年 N.Nohria等编写出版了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网络研究的奠基者 J.C.Jarillo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 1993 年出版了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 年 F.J.Richter 出版了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的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网络理论。2000 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了“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网络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这标志着网络理论进入到了系统研究的阶段。
对网络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五大学派:
◆以 R.Gulati 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网络,称为经济社会学派;
◆以 J.C.Jarillo 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网络,称为组织学派;
◆以 F.J.Richter 为代表的文化学派;
◆以 Porter 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称为区域经济学派;
◆以 J.M.Moor 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网络,称为商业生态学派。
NBV 与传统的战略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看出 NBV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视角,是一种网络合作竞争的战略思想,它要求网络内部以合作的态度,通过资源和知识等的共享,来创造网络竞争优势,而在网络外部与其它的企业战略网络形成一种动态的网络竞争关系。
第二条演化路径:从单纯竞争到合作竞争
传统的企业竞争理论认为,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竞争对手之间是互不相容的,在竞争手段上具有明显的对抗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所处的环
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随之发生了改变,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合作竞争”或“竞争合作”的概念,探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着合作关系。
(1)合作竞争理论的研究现状
自亚当·斯密以来,由西方文化所主导的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体系,都是以“竞争”为主线,它反映了西方国家企业几百年的发展战略是“竞争”的战略①,对竞争优势的分析是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侧重于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竞争来获取优势,但是许多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的,而是来自于企业所处的群体—企业群,其他的企业可能是企业的合作者,也可能是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经营的本质不应该是竞争,而是挖掘市场价值和创造价值②。
早期对合作竞争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选择。威廉姆斯(Williamson O.E)以交易费用为理论基础对理解企业边界及内部结构做出了贡献。在他的研究中,对介于完全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中间组织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中间组织是为了解决资产专用性投资中由机会主义所导致的交易不稳定性而形成的。
合作竞争(Co-opeti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耶鲁管理学院的拜瑞·J·内勒巴夫(Barry.J.Nalebuff)和哈佛商学院的亚当·M·布兰登勃格(Adam·M·Brandenburger)1996 年合著的《合作竞争》一书,他们认为“合作竞争是一种超越了过去的竞争以及合作的规则,并且结合了两者优势的一种方法,合作竞争意味着在创造更大的商业市场时合作,在瓜分市场时竞争” ;Maria Bengtsson 和 Soren Kock(1997)也将既包含竞争又包含合作的现象称为合作竞争,他们共同研究了企业网络的合作竞争;Loebbecke 等研究了基于合作竞争的知识转移及合作竞争组织间的知识分配理论;Hausken 研究了团队间的合作竞争,认为利益主体间的竞争有利于利益主体内部成员积极性的提高,其他利益主体内的合作竞争情况也影响该利益主体内部的合作竞争程度;Mar 等认为,合作中利益主体把其他利益群体的活动视为正外部条件,竞争中利益主体则将其他活动视为负外部条件;Kenneth Preiss 、Steven L.Goldman 和 Roger N.Nagel 认为新型企业没有明确的界线划分,其作业过程、运行系统、操作及全体职工都应与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在一起,企业必须走出孤立交易的圈子,进入相互联合的王国,获取竞争优势;
麦肯锡高级咨询专家乔尔·布列克(Jole Bleeke)和戴维·厄恩斯特(David Ernst)认为,未来的企业将日益以合作而非单纯的竞争为依据,企业会把合作竞争视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之一 。
我国对合作竞争理论的研究比较晚,基本上也是在交易费用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是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重视合作竞争理论的研究。胡雄飞(1996)在《企业组织结构研究》中认为企业集团属于威廉姆斯所说的中间组织;吴永林、朱伯伟、陈良酞(1997)在《企业集团的凝聚力》中将交易费用理论与中间组织的观点应用于企业集团的研究;著名的管理学家成思危教授(1998)提出了管理科学的四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受到高度重视”、“在最优决策中考虑信息和人的行为”、“重视提高组织素质及应变能力”、“从竞争转向竞争—合作”,他(2000)指出未来十年中国管理科学的三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之一就是“企业间的竞争—合作策略”;山东大学黄少安教授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题为“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2000),提出了构建一个与传统竞争经济学抗衡的、系统研究合作现象的合作经济学构想,将合作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汪涛在《竞争的演进—从对抗的竞争到合作竞争》(2002)一书中,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竞争的演进过程,对合作竞争的内在根源和主导机制进行了分析;钟映丽、侯先荣(2002)提出了,竞争是由系统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目的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等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进行合作竞争;桂萍、吴涛(2002)提出了竞争力聚合的说法,即合作使竞争力发生了聚合,达到了“1+1﹥2”的效果;杨海轮(2002)通过建立两个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对双方合作策略概率进行分析;曹文彬、何建敏(2002)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和数学演算表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合作收益大于竞争效果;桂萍、谢科范、何山(2002)建立了风险不守恒模型,计算了企业在合作时的总风险系数以及在非合作时各自的风险系数;叶红心、张朋柱、孙景乐(2002)通过建立一个描述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的微分动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讨了合作子系统成员的识别模式以及联盟块的集成;刘友金、郭新(2003)引入了集群单元的概念,运用群落学思想探讨了集群式创新与演化的一般过程,提出了集群式创新形式与演化的 GLC 模型,分析了集群创新形势与演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沈玉志、王洪亮(2003)建立了不确定性环境下不平等联盟的利益分配理论模型,分析了企业的先动优势、后发优势及不结盟的情况。
综上所述,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这反映了对竞争的研究已从传统的排他、对抗竞争发展到了合作竞争。
(2)合作竞争成功的要素
合作竞争是一种高层次的竞争,合作竞争并不是意味着消灭了竞争,它只是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促使企业间的关系发生新的调整,从单纯的对抗竞争走向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对于合作竞争成功的基本条件,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专项研究,其中比较典型是尼尔·瑞克曼(Neil Rackham)对大量实例进行研究后提出的合作竞争成功的三大要素,即贡献(Impact)、亲密(Intimacy)和远景(Vision)。
①贡献
贡献是指建立合作竞争关系后能够创造的具体有效的成果,即能够增加的实际生产力和价值。贡献是合作竞争成功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可以存在的原因。贡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减少重复与浪费;二是借助彼此的核心能力,并从中受益;三是创造新机会。
②亲密
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超越了一般的交易伙伴,具有一定的亲密程度,这种亲密是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下不存在的。要建立这种亲密的关系,企业必须:一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建立合作竞争关系的核心;二是信息共享,促使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流动,降低信息收集和交易成本;三是建立有效的合作团队。
③远景
远景是建立合作竞争企业的导向系统,它描绘了合作企业所要共同达到的目标和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成为建立合作竞争关系企业的活力源泉。远景要能正确的发挥作用,必须能评估伙伴的潜能、发展伙伴关系、进行可行性分析等。
合作竞争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它从组织的长远发展角度,通过企业自身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进行产品、服务、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从而使企业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合作竞争有别于传统的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它以实现合作竞争双方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同时,要建立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还要理性的选择合作伙伴,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创造贡献的潜能、合作伙伴的长期战略、企业文化、价值观等,从而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
(3)合作竞争的效应分析
企业的合作竞争联合了若干企业的优势,共同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规模效应
合作竞争使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首先,单个企业各自的相对优势在合作竞争的条件下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降低了企业的单位成本;其次,合作使专业化和分工程度提高,对合作伙伴在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研发和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优势进行了优化组合,放大了规模效应;再次,企业通过合作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形成了格式系统,增强了网络的外部性。
◆成本效应
合作竞争降低了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企业通过相关的契约,建立起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因市场的不确定和频繁的交易而导致的较高的交易费用。同时,由于合作企业间要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沟通,从而缓解了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减少了信息费用。合作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也有助于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组织效率。
◆协同效应
同一类型的资源在不同企业中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这就为企业资源互补融合提出了要求。合作竞争扩大了企业的资源边界,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异质性资源,而且可以提高本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合作竞争节约了企业在资源方面的投入,减少了企业的沉没成本,提高了企业战略的灵活性,通过双方资源和能力的互补,产生了 1+1〉2 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创新效应
合作竞争使企业可以近距离的相互学习,从而有利于合作企业间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将自身的能力与合作企业的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能力。此外合作组织整体的信息搜集、沟通成本较低,可以更加关注行业竞争对手的动向和产业发展动态、跟踪外部技术、管理创新等,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
2.2.3 第三条演化路径:从静态到动态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企业面临的环境基本上是一个稳定、可预测的环境:竞争主要是在本产业内的国内竞争对手之间展开;产业立法限制了竞争者的加入;产业实践界定了产业内的经营规则;科层组织对员工进行控制和约束;企业政策与程序和工作说明书限制了组织中的行事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范式主要是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传统的战略框架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维度——时间,没有把变革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察。20 世纪 90 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作用下,稳定的国界、规则与控制等有利于形成稳定环境的因素正趋于瓦解,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原来相对静态向动态竞争转化,竞争呈现出动态化的特征,时间和速度成为新的竞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