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不如赢在自己


赢在中国》究竟是看评委还是看选手?很多人喜欢看评委作秀式的点评。选手却很无辜的成为了大家表扬和开骂的对象。因此,赢的形式是大于一切的,眼下中国的创业环境可能需要这样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我始终觉得没有形式就一定没有结果,形式多了自然会酝酿出结果吧。
 
我一直对《赢在中国》标榜的内容为王不以为然,任何大众传媒给出的一定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原汁原味对媒体来说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国。当然了,从媒体的角度出发一定是给出我们最想看的东西(虽然不免有引导的成分),而不是真实的可能让我们失去耐心和信心的内容。《赢在中国》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它都从一个正面给了我们很多希望,创业的希望,对社会的推动还是有它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它切合了当下创新中国、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发展基调。
 
看《赢在中国》,不论是看别人成功或者失败,还是对照自己,都给了我们一种能与不能的客观衡量标准。
 
我本人不看好《赢在中国》的长期发展,随着大家对类似节目的不断了解、各地方台资源的不断整合、VC在市场被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创新对栏目的要求本身就是媒体的一大难以突破瓶颈。
《赢在中国》目前的收视率并不高,星期二晚十点档的播出时间是最好的说明。有人说,收视率不是决定电视媒体价值的唯一标准,话虽有道理却忽视了对传播媒体最基本的了解。电视媒体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媒体,收视的受众质量固然重要,但数量依然是决定性因素,这是大众媒体无法逃脱的社会环境约束。为什么包括中央台在内的很多电视媒体都设定了末位淘汰制度,想必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如果《赢在中国》名列央视2套收视末位结果会怎样?把经济媒体的资源当公益来做?我看未必。
 
先赢在自己,再视情况而定《赢在中国》,《赢在中国》并非前提一定是赢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