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贷款证券危机愈演愈烈,已经将德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的金融机构牵扯进去,同时美联储、欧盟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也纷纷向市场注资,以缓解流动性不足。一些东亚金融机构确实也未能幸免,新加坡星展集团和大华银行、台湾人寿保险和新光金融控股公司等都与危机有所牵连而遭遇损失,东亚已经隐现遭受危机冲击的前兆。
从欧美金融市场的历史来看,历次金融危机都会倒闭一批中小金融机构,这是正常的现象。在次级债务还没有爆发的2006年,美国就至少有83家对冲基金倒闭,市场损失总额在350亿美元的规模上。投资大师罗杰斯就曾经指出,现在全球的大约2500到3000只对冲基金中,无论他们投资什么市场都会有更多对冲基金倒闭。所以对金融市场发达的欧美来说,次贷危机致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次波动,而波动总会熨平的。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称,美国金融市场的损失规模可能仅在500到1000亿美元之间,而欧洲金融机构的损失目前还没有公开消息,但是连日来美欧日等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向市场注资,累计规模已达2000亿美元以上。且毋论市场损失的规模有多大,这么大的注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次贷危机的损失规模,那么这场危机对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连日以来东亚股市大幅下跌,其中尤以银行股跌幅为甚。美国财政部甚至发布一项研究表示,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按揭证券从559亿美元增加516亿美元至1075亿美元,占同期亚洲投资按揭证券2260亿元的47.6%。美国公布这些数据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其言下之意不外于危机可能扩散到全球其他市场,中国也是无法逃脱的。那么中国能够避免次贷危机的影响吗?
就东亚目前来看,除了与美国金融市场关系紧密的日本开始向市场注资以外,其他国家虽然股市都大幅下跌,但是还没有影响到银行系统的稳定和市场的流动性,换句话说,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还主要体现在表面上,难以有实质性的表现。但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目前东亚各国货币升值较快,以及大量外资流入来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扩散到东亚以后,仍然主要会体现在对各国货币汇率的影响上,尤其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上。
亚洲开发银行的《亚洲经济监测》报告称,大量涌入东亚的国际资本在2006年达到了2690亿美元,并推动东亚各国货币快速升值以及资产价格快速上涨。2007年泰铢升值已超过17.6%,菲律宾比索升值超过9%,中国一份权威报告也指出通过各种途径流入A股市场的热钱多达230亿美元。总体上看,由于危机以前东亚各国资本市场涨幅过大,受危机影响而大跌之后,震荡不稳的迹象日益凸显。
资本市场震荡不稳实际上是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的前兆。如果目前流入东亚的短期资金借美国次贷危机集中撤出,将次贷危机“空降”到东亚各国金融市场,并由此引致股市跟随货币汇率剧烈震荡,就容易引起东亚各国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所以东亚和中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其焦点将集中体现在货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变化上,目前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已经显著放宽,其波动性显著增加,受危机影响剧烈波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一旦人民币汇率不能保持稳定,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随之放大,所以当前最应警惕的是防止人民币汇率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而大幅波动的风险。